摘要 在《中國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共同舉辦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5)No.5》發布暨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產業藍皮書主編...
在《中國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共同舉辦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5)No.5》發布暨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產業藍皮書主編張其仔表示,“十三五”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轉型升級的潛在空間仍然很大,但也面臨一些挑戰,主要包括地區間關系新變化的挑戰、同時發揮好兩種優勢的挑戰和TPP的挑戰。張其仔指出,面對挑戰,中國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統籌后發與先發兩種優勢,使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其中,統籌與協調好先發優勢與后發優勢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否則,將陷入“創新者的窘境”。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產業藍皮書以“‘一帶一路’戰略與國際產能合作”為主題。重點關注產業合作方面的問題。報告分析了“一帶一路”沿線12個國家與中國產業的互補性,以及東北和西部地區各省份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優劣勢。同時,對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轉型升級進行了分析與建議。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指出,隨著第三次全球化模式的開啟,中國正在重返世界。他說,在新的全球化形勢下,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一帶一路”與國際產能合作的問題變得極其現實,極其具有戰略性。產業藍皮書在全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分析中國產業競爭力,提出了新的國際合作理念,主題非常好。
產業梯度轉移空間收窄
經濟持續增長的過程,就是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的過程。藍皮書指出,“十二五”以來,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明顯進展,突出表現為:低端產業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繼續得以保持,中高端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中低端產品的進口替代進展明顯。盡管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上述進展,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仍沒有完成,還處于產業轉型升級陣痛期。
藍皮書指出,在國際產業轉移中,存在梯度轉移的現象。中國地區間的產業轉移,同樣也存在梯度轉移,就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將其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這種產業的梯度轉移,不僅對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效避免了中國傳統優勢的急劇衰落,避免了競爭優勢斷檔現象的發生。但是,根據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推進產業梯度轉移,以此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回旋余地的空間在“十三五”期間將有所收窄。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區間的發展格局,出現過三個不同的時期,即東部地區增長快、中西部地區增長較慢,東部、中西部地區增長都較快,中西部地區的增長快于東部地區。第一個時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基礎和條件較好、承接外部產業轉移的能力較強、與承接空間有關。第二個時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增強、東部地區仍有承接國外產業轉移的優勢有關。第三個時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動能減弱、東部地區向外轉移產業的動力減弱和空間收窄有關。
張其仔說,“十三五”時期,中國仍有實施地區間產業轉移的空間,但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可轉移、中西部地區可接受的產業規模都會下降。通過地區間產業的存量轉移,優化存量的空間布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將會有所調整。
基于此,藍皮書建議,“十三五”時期要把創新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加以推進,既要支持鼓勵發達地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也要支持和鼓勵中西部地區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中西部地區要重點加強利用后發優勢的能力建設,東部地區要建立一批能更好發揮先發優勢的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要積極推動區域間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建成一批科技創新新高地,以此帶動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
“后發”與“先發”優勢并存
藍皮書指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產業發展水平、科技創新能力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仍有可資利用的后發優勢。只是在中國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之后,利用后發優勢的難度較以前有所加大,不能簡單地靠利用成本優勢、資源優勢就能把這種后發優勢發揮出來,只有通過一定程度的創新才能將潛在的后發優勢發掘出來。
同時,在中國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過程中,還必須開始注重培育和積累先發優勢,逐漸提高先發優勢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全球正在孕育的一場新的偉大的技術革命,也為中國培育先發優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如果無法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就可能為“創新者的窘境”所困。“創新者的窘境”是由美國學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發現的。剖析企業創新的歷史不難發現,一些領先企業,在遭遇某種形式的市場變化和技術變革時,無法繼續保持它們的行業領先地位,這一失敗,“既發生在那些發展較快的行業,也發生在那些發展緩慢的行業;既發生在那些建立在電子技術基礎上的行業,也發生在那些建立在化學和機械技術基礎上的行業;既發生在制造業,也發生在服務業”。
克里斯坦森發現,失敗的原因是,在面臨延續性技術創新和破壞式技術創新時,企業的價值網絡決定了管理者不會把資源和管理人才投入到破壞式技術創新上去。發揮后發優勢的作用,關鍵是要推進集成式、模仿式創新,創新的方向是確定的,創新成功后,對企業利潤和價值的影響與克里斯坦森所說的延續性技術創新相當。先發優勢需要原始創新,技術路線、市場都具有不確定性,對企業的價值和利潤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與克里斯坦森所說的破壞式技術創新相當。
“創新者的窘境”這一現象,雖然首先發生在企業層面,但當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普遍面臨這一問題時,其就會上升至國家層面。
藍皮書認為,要統籌利用好“兩個優勢”。要同時利用好“后發優勢”和“先發優勢”,就要建立一種能同時利用和發揮這兩種優勢的體制機制和組織架構。一是建立一種包容性的經濟治理體系,通過簡政放權,金融體制、要素市場和價格改革,打破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有利于大眾創業的氛圍和體制機制。
二是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鼓勵前沿基礎研究,將前沿基礎研究置于培育領先優勢的關鍵地位,為前沿創新、領先優勢的培育提供平臺知識。對前沿基礎研究要保持耐心和定力。
三是集中資源突破制約后發優勢發揮的核心技術,打破中高端產品的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面。
四是設立專門以培育先發優勢為導向的部門和機構,堅持戰略與前沿導向,集中力量培育領先優勢。
推動建立包容性國際經濟秩序
“十三五”時期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張其仔建議,中國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使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特別是要積極推動包容性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構建國際經濟秩序有著不同的理念,一種是以零和博弈的理念構建國際經濟秩序,如以結盟的方式形成利益集團,各利益集團保護集團內部成員國的利益。另一種是以合作共贏的理念,以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構建國際經濟秩序。
中國在推進國際經濟秩序的構建上,是合作共贏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要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扔掉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我們要在國際和區域層面建設全球伙伴關系,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美國推動TPP時雖然唱的是自由貿易的調子,但其理念仍然是舊的理念,以零和博弈的理念為其構建的基礎,貌似在推進自由貿易,但在這種口號之下行的是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在小局上推行自由貿易,在大局上警惕創新者窘境 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進入關鍵期推行的是貿易保護主義。
藍皮書認為,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秉持的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中國要以亞投行為基礎,在推行“一帶一路”戰略中積極探索新的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模式,為推動包容性國際經濟秩序的建立提供經驗和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