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記者昨日獲悉,工信部正在制定“制造業‘走出去’戰略規劃”,加強對企業的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當前“走出去”的環境、條件、目的等已經正在發生深刻變
記者昨日獲悉,工信部正在制定“制造業‘走出去’戰略規劃”,加強對企業的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當前“走出去”的環境、條件、目的等已經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呈現出很多與以前不同的情況和特征。BCG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中,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是96,即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雙方差距已經極大縮小。
BCG的測算方法是否科學尚待論證,但是“中國制造”優勢喪失確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志勤認為,由于人工成本、人民幣升值和貿易壁壘等因素,中國制造成本優勢逐步喪失。扭轉這一態勢任務艱巨,但若把經濟轉型的期望都放在服務業和高科技帶來的新業態上,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就業等都要求中國在高端制造業上有所作為。
某智能制造企業高管表示,受到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影響,行業普遍壓力較大。隨著中國制造產能過剩現象加劇、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變化,目前國內制造企業已經逐漸開始將部分工廠轉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指出,將中國工業能力輸往海外是大勢所趨,既可消化過剩產能,又有助于中國企業“走出去”。
工信部人士表示,“所有這些,決定了我們“走出去”的形式和任務要加快從產品輸出、貨物貿易為主向產業和資本輸出轉變。”
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是未來幾年的重要投資機會。此前,工信部已經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選擇了30多個重點項目,通過銀企合作推動裝備制造走出去。
同時,在落實中國制造2025規劃目標時,工信部也把進一步支持高端裝備制造業“走出去”作為重點,選擇了一些重點項目加快推進。
工信部人士表示,“今后,我們將推動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完善全球服務網絡,搭建銀企對接平臺,用好現有政策性金融工具,將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重點領域納入絲路基金、亞投行等政策支持范疇。”
光大證券認為,中國具備走出去的優勢產業包括船舶出口、高鐵、核電、建筑、特高壓電網、4G網絡等行業。船舶出口(中集集團)、高鐵(中國中車)、核電、東方電氣、中國一重、中核科技、基建(中國電建、中國交建、中國鐵建、中國建筑、龍建股份、東南網架等板塊是值得投資者持續看好的。
無獨有偶,據經濟參考報消息,根據工信部、發改委等部委近期的工作部署,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已經基本完成編制工作,進一步的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方案也在緊鑼密鼓的制定中。而另據此前陸續發布的“智能制造專項試點”等多項政策,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將有望成為“十三五”期間制造業升級的核心政策思路。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路甬祥院士認為,智能制造是“十三五”期間促進制造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規劃中的重中之重,通過智能制造將改變我國制造業粗放的發展方式,進一步提升技術實力,增強制造業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