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記者20日獲悉,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近日指出,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方式,加快形成“政府投資+金融資本”、“政府投資+民間資本”等多種投融資機制,鼓勵和引導PPP...
記者20日獲悉,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近日指出,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方式,加快形成“政府投資+金融資本”、“政府投資+民間資本”等多種投融資機制,鼓勵和引導PPP模式發展。通過設立專項建設基金投入項目資本金、發行企業債券等多種方式,有效提高地方和企業的投資能力。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參與國企改制重組。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有利于轉型升級的項目。他是在第七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晚餐會上發表題為《不畏浮云遮望眼 攜手共進迎未來》的主旨演講時提出上述觀點的。
徐紹史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保持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經濟長期平穩健康發展具有強大的動力支撐。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上半年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7%的增速,這是在10萬億美元高基數上的增長,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位居前列。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約在30%,依然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這充分表明,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而不是風險源。
從當前態勢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信號不斷增強。一是消費需求持續較旺。前8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5%,比前7個月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網上零售實現36.5%的增長,所占比重超過10%。二是工業增加值有所回升。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0.5%,加快0.9個百分點。三是一些實物量指標回升明顯。發用電同比增長2.5%,比上月回升4.5個百分點,是今年以來月度最高的增速。鐵路日均裝車調度數比上月增加1.6%。商品房價格4月份以來持續回升,成交量也在不斷擴大。
從長遠趨勢看,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一是區域發展空間廣闊。隨著高鐵、高速公路和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向中西部地區延伸,區域間要素流動更加便捷,各地區比較優勢將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二是新型城鎮化孕育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要促進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引導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還要改造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這將釋放出巨大的投資與消費需求。三是創新驅動的作用日益增強。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接近80%,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每年新畢業大學生超過700萬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人力資源質量不斷提升。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對國際投資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2014年中國成為吸引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今年前8個月,在中國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數同比增長10.7%,終止投資的外商投資企業數同比下降22.4%,這“一升一降”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徐紹史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政府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牢牢抓緊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促進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堅持以更精準的調控,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更加注重釋放有效需求,著力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充實重大投資工程和消費工程,努力穩定外貿進出口,多種措施并舉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更加注重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定向金融支持,著力改善實體經濟體發展環境。
堅持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積極推進 “互聯網+”行動,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在服務領域廣泛應用,促進互聯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加大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等一批重大工程,促進新舊動力加快轉換。
堅持全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積極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將自貿試驗區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擴大到全國其他地區。進一步放寬和規范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和一般制造業開放,大幅度減少外商投資限制類條目,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為內外資企業提供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制度保障。新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限制類條目已經減少了50%,有股比限制的條目減少了40%。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依據法定程序、公正透明地開展反壟斷執法,為投資者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價格反壟斷方面一共處理了將近400件案件,其中涉及外資企業的只有30多件,還不到10%。與此同時秉持開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通過投資建廠、建設生產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聚集區等多種方式,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形成更加均衡和普惠的全球產業鏈。愿意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及企業一起,把發達國家及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與中國的優勢產能和裝備結合起來,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