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盡管歐美等國頻繁發起“雙反”調查,但我國光伏產業依然逆勢上行。工信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同比增長30%,同時對歐美出口占比降至約30%...
盡管歐美等國頻繁發起“雙反”調查,但我國光伏產業依然逆勢上行。工信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同比增長30%,同時對歐美出口占比降至約30%。 專家指出,從2014年以來,我國光伏企業已經擺脫了對歐美的依賴,對歐美出口占比明顯降低,整個行業處于加速回暖狀態。同時,為規避歐美“雙反”帶來的風險,我國光伏企業紛紛到海外投資建廠,進行本地化生產。
業績預喜占比近七成
近日,光伏上市公司紛紛發布2015上半年財報。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在15家已發布中期業績預告的光伏上市公司中,業績預喜公司占比近7成。
其中,東方日升預計,今年上半年盈利1億-1.2億元,同比增長360.19%-452.23%;陽光電源公告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84億元,同比增長91.53%,實現凈利潤1.66億元,同比增長73.90%;天合光能公布第二季度凈利潤為4310萬美元,凈營收較上年同期攀升39.2%至7.229億美元,毛利率從15.4%擴大到20.0%,多項指標創新高。
面對如此驕人的業績,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我國光伏行業出現回暖苗頭;從2014年至今,光伏行業處于加速回暖狀態。今年上半年,光伏企業盈利狀況明顯好轉,多數企業扭虧為盈。”
“從組件成本來說,未來還有50%的降低空間。而企業也可以進一步優化光伏系統、提升組件的轉換效率。”隆基股份總裁李振國告訴記者,“作為制造企業,最為重要的是朝著降低度電成本的方向努力,而這離不開創新。譬如,通過增加10%的成本使用雙軸追日系統,可使電力輸出增加約30%。當然,企業不能在尋求低成本的同時,犧牲電站的可靠性。”
工信部8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同比增長30%。其中,上半年全國多晶硅產量7.4萬噸,同比增長15.6%;電池組件產量19.6GW,同比增長26.4%;硅片、電池、組件等主要光伏產品出口額77億美元。據初步統計,上半年我國光伏制造業總產值超過了2000億元。
在加速拓展國內市場的同時,我國光伏企業也積極進行海外投資建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建成投產海外電池與組件產能分別達到800兆瓦與1.5吉瓦,在建及擴建產能分別達到3.2吉瓦與3吉瓦;對歐美出口占比降至約30%,歐美“雙反”影響進一步降低。
“今年上半年國內外市場發展持續趨好。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量7.73GW,累計裝機量達35.7GW。”王勃華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我國光伏市場需求旺盛,預計發電裝機量在12GW-13GW。雖然市場需求量增加,但企業擴產相對理性,預計光伏組件價格在四季度將有小幅上升,制造企業利潤率將進一步提高。而骨干企業憑借技術規模品牌優勢將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產業集中度將不斷提升。”
盡管行業向好,但發展障礙依然存在。工信部一位不愿具名的相關負責人分析表示,今年下半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將呈平穩上升態勢,但產業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包括制造業競爭力提升乏力、光伏企業融資困難、發電補貼與系統成本、裝機容量聯動機制亟待健全等。
“在一定時期內,光伏產業發展仍將處于深度調整階段,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將不斷加快,有技術、資金、管理、品牌等方面優勢的企業將進一步搶占市場先機。”上述負責人如是說。
歐美“雙反”影響進一步降低
今年以來,歐美等國頻繁發起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雙反”調查。
6月8日,歐盟宣布,對3家來自我國的光伏企業——阿特斯太陽能、中盛光電、昱輝陽光征收高額關稅;7月4日,加拿大國際貿易法庭對我國光伏組件和晶片“雙反”做出損害終裁,認定我國光伏產品對加拿大產業造成了損害威脅;8月6日,歐盟進一步提高了對我國光伏玻璃的反傾銷稅,從最高38.4%上調至最高達75.4%,上調了近一倍。
對此,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室副主任白明表示,目前國際上針對中國的光伏“雙反”有抬頭趨勢:一方面,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將到期,這時啟動對中國光伏的“雙反”調查,是為政策到期后保護國內行業做準備;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光伏“雙反”有點先下手為強的意思,中國是以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加入世貿組織的,根據世貿協議,2016年起這個條件就不存在了,美國屆時再想對中國發起“雙反”調查就不太容易了,可能想在2016年前率先采取行動。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1年遭遇“雙反”之前,我國光伏產品曾90%以上出口歐美市場。但經歷了兩年多的洗牌后,我國光伏產業的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1-5月,我國光伏組件出口至歐洲地區約為11.1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21%。2014-2015年,除日美等較大出口市場外,澳大利亞、印度、菲律賓、智利、洪都拉斯等光伏市場需求加大。
在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看來,為應對歐美“雙反”調查,這兩年我國光伏企業積極調整戰略布局,國內光伏產品需求市場被逐步打開,同時亞太地區的政策支持和市場容量的迅速擴增也使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市場發生偏移。從出口結構上看,我國光伏企業已經擺脫了對歐美的依賴,對歐美出口占比明顯降低。
“這次歐美發起的‘雙反’對于海潤光伏基本沒有影響。”海潤光伏董事長楊懷進說,“以前海潤90%以上是出口,目前中國市場已經占海潤銷售的70%以上,東南亞市場占比也在百分之十幾左右,只要中國市場不出現大問題,應該不會對公司產生重大沖擊。”
英利集團公共關系部副部長王志新也表示,2011年以前英利九成以上的光伏產品出口歐美,當時美國“雙反”對公司沖擊很大。現在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光伏市場,公司30%以上的產量在國內銷售,出口歐盟的占比不足20%,美國市場占比僅有百分之十幾,日本及其他新興市場占比30%左右。即便一個市場對于中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對于公司的影響也遠遠小于以前。
盡管歐美“雙反”影響已經大大減弱,但是為了化解風險,我國光伏企業還是紛紛“走出去”,到海外投資建廠進行本地化生產。據悉,近日正信光伏與瑞士一家知名公司正式簽訂了代加工協議,以滿足歐洲市場對高品質光伏組件產品的需求,同時規避因“雙反”帶來的風險;晶科能源在馬來西亞開設了一家工廠,最終每年可以生產50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和450兆瓦的太陽能板;天合光能則正在泰國建造一家1.6億美元的工廠,并將和印度的Welspun Energy Ltd投資一家5億美元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