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青島國際機床展”8月2日至6日將在青島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據記者了解,本屆展會以“變革與智能制造”為主題,匯聚了800多...
“2015青島國際機床展”8月2日至6日將在青島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據記者了解,本屆展會以“變革與智能制造”為主題,匯聚了800多家海內外知名參展商,2500多臺套機床設備,其中智能化設備超過600臺套。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在大陸進入經濟新常態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之際,機床產業也面臨著深刻的變革,智能化、精細化越來越成為這一產業的發展趨勢。這股趨勢同時也出現在了海峽對岸的臺灣,臺當局目前正著力推動“生產力4.0”方案,以期提升機床產業(臺灣稱工具機產業)的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建立更高技術門檻。面對全球工業革命和產業升級的巨變,兩岸如何才能抓住黃金窗口期,共同提升機床產業的價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順利趕上“工業4.0”時代?
兩岸機床產業有很高關聯度
機床產業是一個經濟體的基礎裝備產業,其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是衡量該經濟體綜合實力和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大陸機床產業的現狀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大而不強’。”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毛予鋒對記者說,自2002年以來,大陸機床產業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床消費市場和機床進口地。
“然而,與世界機床前五強(日本、德國、意大利、中國臺灣、瑞士)相比,大陸機床業仍具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中高檔機床競爭力不強。”毛予鋒指出,雖然大陸一些企業研制了中高檔數控機床,但大部分的產品設計停留在仿制上,性能還有一些差距。“臺灣企業自知高檔機床與德國瑞士等先進生產地的水平有差距,所以選擇性價比較高的中檔產品作為發展目標,并把大陸中檔機床配套作為主要市場目標。”
毛予鋒表示,目前臺灣機床占大陸中檔機床市場50%左右的份額,特別是2011年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實施后,臺灣向大陸出口的部分機床產品減免關稅,非常有利于鞏固臺灣機床在大陸市場的地位。
“臺灣的機床零組件也是大陸機床行業采用最多的品牌。”臺灣區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徐秀滄表示,臺灣機床業90%都是中小型企業,雖然不具備大規格、重型產品的生產能力,但是,零組件產業發展快,產品在技術上比較成熟,制造成本低,品種齊全,而且企業多集中在臺中地區,形成了強大而緊密的供應圈。“由于大陸企業生產的零組件無論從品種、數量、檔次上都不能滿足主機配套要求,而臺灣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優良、比較實用,可以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因而,被大陸機床企業廣泛接受,并在當地市場打下半壁江山。”
據統計,臺灣每年出口到大陸及香港地區的機床價值達到10億美元,在其出口總額中的占比達30%~50%,而每年出口到大陸及香港地區機床零組件,占其出口總額的55.6%。“由此可見,臺灣機床業的發展與大陸市場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徐秀滄說,“隨著大陸市場對機床工具需求量的提升,臺灣機床產業將愈加重視大陸市場。”
多種原因拉大兩岸產業差距
“技術水平較低、創新能力較差是造成大陸與臺灣機床業差距的主要原因。”河北漢光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精加中心高級技師許宜剛表示,臺灣企業在機械研發方面很舍得投入,十分重視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并鼓勵大力進行技術改造、引進先進高效設備,為機床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相較于臺灣,大陸機床產業在科研上投入水平較低,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在產品設計水平、質量、精度、性能等方面,大陸要比臺灣先進水平落后5~8年。同時,大陸在應用技術及技術集成方面的能力也比較低,相關的技術規范和標準的研究制定相對滯后,還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據了解,從2014年起,臺灣經濟部門計劃在4年內,每年編列1億元新臺幣預算,推動臺灣“機床暨零組件整合行銷計劃”,要將臺灣打造成為全球機床暨零組件供應與行銷中心。
“產業化生產方面兩岸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徐秀滄表示,臺灣機床產業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化生產規模。“臺灣機床企業雖然數量多,但各公司致力于發展獨具特色的先進技術,這不僅避免了行業內的同質化競爭,而且使這些企業形成了優勢互補、良性發展的區域集群效應。”大陸機床企業中形成一定規模的生產企業不多,專業化生產及社會化配套能力不高,同時,大陸機床產業還缺少完善的服務網絡支撐體系,市場營銷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也不高。
此外,徐秀滄指出,培訓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不同也造成了兩岸機床產業存在差距。他表示,臺灣機床產業十分重視人才的開發與訓練,注重員工的專業技能,以激勵政策留住人才。而大陸不但人員數量不足,且現有人員的軟件開發能力也不夠強。“雖然大陸培養了不少這方面的人才,但僵硬的機制以及激勵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人才的大量外流,從而拉大了兩岸在開發能力上的差距。”
兩岸需合力尋求突破點
“大陸對機床的需求十分巨大,而臺灣在機床制造方面有其特色。兩岸加起來是世界最大的,應該聯手合作賺世界的錢。”臺灣工具機產業公會理事長卓永財表示,振興機床制造業、推動其國際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臺灣機床業具有世界級水平,但臺灣市場狹小,發展空間有限,而且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進一步向外擴張、向外轉移。大陸機床業具備多年傳統機床生產基礎,在某些制造環節具備一定的技術積累,融資渠道廣泛,能夠通過收購、控股的方式吸收和消化海外相對先進技術,機床產品在近年來水平迅速提升。同時,大陸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確定了高端數控機床、機器人等10大重點制造領域,因此,雙方可通過建立兩岸機床產業合作平臺,結合各自優勢,創造出最大市場價值,并進一步布局全球,讓兩岸機床產業躍升至全球領導地位。
對于兩岸機床產業的合作,卓永財認為,兩岸應不斷尋求合作突破點,以中低檔機床共同打國際市場,并共同研發高端機床裝備,合力參與國際競爭。
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在赴臺參訪時也曾提出,臺中可以把一部分機床業放到其它地方去,例如把加工外包到大陸去,以便把更多精力放到研發設計和國際營銷上。這樣兩岸可以形成合理的戰略合作與分工。
徐秀滄則表示,目前臺灣已開放大陸企業赴臺設廠生產機床產品。臺灣機床企業在技術、管理、營銷策略和服務方面較有優勢,也有開拓國際市場的經驗,大陸企業與臺企合資在臺灣設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兩岸語言文化相通,交流容易,不論是技術轉移還是資本合作都比較快。希望兩岸互利合作,共同制定行業標準。”徐秀滄說,“產業共同標準的建立是攸關產業進一步深化、廣化合作的重要基礎工作,如果兩岸可以合作,并將兩岸共通標準擴大成為國際產業標準,對兩岸機床產業來說,有望借此機會,實現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