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在2015“互聯網+”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高峰論壇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巡視員李穎指出,在互聯網的支撐和作用下,相關部門要針對國際化互聯網化的環境,加強對新的規則制定...
近日,在2015“互聯網++”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高峰論壇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巡視員李穎指出,在互聯網的支撐和作用下,相關部門要針對國際化互聯網化的環境,加強對新的規則制定的研究,做好頂層設計,加速提升和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處長李穎新表示,“互聯網+”已成為各界產業力量跨界融合、協作供應、創新創業最活躍的載體,“互聯網+”到哪里就將把顛覆帶到哪里,也就把夢想放飛到哪里。李穎新認為,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的另一片藍海。
互聯網改變經濟運行方式
互聯網產業飛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的經濟運行方式。截至201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49億戶,網絡購物市場規模達到2.8萬億元,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5.57億戶。此外百度的網絡搜索量每天高達50億次,中國互聯網相關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大大提升,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前10位中有六家來自中國,華為是全球最大的設備商,阿里巴巴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IPO,中國制造取得了穩步增長。
李穎指出,我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連續四年上升,保持制造業第一大國地位。自19世紀中葉以來,我國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在新的歷史起點,也要清楚地看到,當前世界經濟和產業格局正處于大調整、大變革和大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端制造回流的雙向擠壓形成的壓力日益嚴峻,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相互交織。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鎮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狀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嚴峻的內外部形勢。
互聯網應用在制造領域深化
近年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工業文明時代的很多經濟規律和價值創造規則受到沖擊,傳統制造業不斷被植入互聯網基因,工業云、個性化定制,O2O,C2B新型模式和新業態風起云涌,新型的產業協作關系不斷被催生,符合經濟效益不斷被提升,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途徑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我國高度重視產業環境的變化,大力布局新的發展戰略。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繼續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李穎指出,今年6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視察工業和信息化部時提出,要打造創新驅動的新優勢,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釋放市場,創造潛能,促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要打造智能發展的新優勢,抓住互聯網跨界融合的機遇,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3D打印技術在制造業全產業鏈的集成應用。
現在消費互聯網發展非常快,但是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跟制造業的銜接實際上還有非常大的不同,真正推動制造業產業轉型,單純地依靠原來傳統企業的基因是不行的,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場全民運動,據此才有可能實現目標,把全社會的資源動員起來,并通過互聯網把市場潛能釋放出來。
推進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互聯網+”戰略,工業和信息化部圍繞提升“互聯網+”制造業、“互聯網+”小微企業兩大能力,研究制訂了“互聯網+”行動計劃。要推進“互聯網+”制造,發展中國的工業4.0,首要目標是構建基于互聯的工業體系。核心是構建整合信息對接,采購、銷售、結算、投融資等行業供應鏈服務一體化平臺。按照分工,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將以信息化和工業融合為主線,大力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工業電子商務,完善信息服務支撐體系,培育支持產業互聯網跨越式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互聯網與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基礎在企業。聯合典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投資等社會力量,搭建一個開放式的產業聯盟平臺,共同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為產業互聯網的良性發展助力。要加強聯盟作用,立足產業,推進“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推進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當前,在產業經濟重構過程中,全球都在構建一個新的秩序,對此我國也要從一開始就參與到新的規則制訂過程中,處理好安全、發展、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做好頂層設計,占領制高點尋求共同發展。要支持創新企業和創新項目的孵化。解決一些企業管理和技術脫節問題,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能力的銜接得到有效的結合。同時還要促進產業與金融的融合,推動產業金融服務。
“互聯網+”的另一片藍海
李穎新認為,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的另一片藍海。傳統產業依靠互聯網建立了新的思維模式、組織模式和運營模式,定制化生產、服務型制造,傳統條件下難以實現的模式正在一一實現。跨界融合發展更加明顯,大市場、大流通、大服務的模式正在形成。產業互聯網的潛力無限,機遇無限。
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根本目標是使中國的產業基礎更加堅實,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生產組織方式和價值創造方式更有效,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能力更強等,這需要把開放、共享、包容的互聯網基因融入到產業發展里面。締造出引領發展潮流的優秀企業家團體,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根基。
“創新無限,也要守住安全的底線。”李穎新還特別強調指出,互聯網廣泛應用,不僅催生了新的產業形態,也正在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新空間,應該說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如此的優越,氛圍如此的濃烈,它們將引領中國發展的未來,他們是中國發展的希望。同時安全和發展也是相伴相隨的,技術的安全可控、數據的安全、個人隱私的保護要貫穿始終,沒有安全也就談不上真正的發展。
此外,政策要創新,生態是關鍵。很多領域現行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創新的步伐,這推動我國要加快提升互聯網條件下治國理政的能力,要求政策更有包容性和前瞻性,政策之間要有協同和創新,法律法規建設要加快推進,真正營造出公平、公正和規范的市場環境。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產業互聯網發展要堅持市場主體,核心是打造產業生態環境,聯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在凝聚了眾多的投資機構、技術服務機構、產業力量之后,必將能激發出創新的火花,培育和壯大新的產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