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危機過后,各行各業的經濟實體都在積極尋找應對良策,并形成了共識:要把危機當作行業轉型和企業產品技術升級的契機,依靠科技創新和采用先進制造技術來戰勝金融危機。然而要實現制造業的技...
金融危機過后,各行各業的經濟實體都在積極尋找應對良策,并形成了共識:要把危機當作行業轉型和企業產品技術升級的契機,依靠科技創新和采用先進制造技術來戰勝金融危機。然而要實現制造業的技術創新以及加工工藝的升級,機床尤其是工具行業的迅速發展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今,刀具行業已為制造業提供著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支持,如汽車發動機的幾大典型工件及加工刀具、飛機起落架等航空零件及加工刀具,也有加工模具用刀具,甚至包括我國新興的風電工業、高速列車工業的關鍵零件及加工刀具等。據統計,全球切削刀具按制造業板塊的銷售去向分配,通用機械占35%,汽車占34%,航空工業占12%,醫療機械占5%,模具占4%,其它占10%。
2008年,我國的機床消費達到了194.4億美元的創記錄水平,已連續七年高居世界第一。我國刀具消費額也首次超過各主要發達國家,達到40億美元。但是,相對于我國龐大的機床消費規模而言,刀具消費水平仍大大偏低,僅占機床消費的20%。這一比例不但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刀具消費與機床消費比例的全球平均水平約為25%)。這就說明,在我國的刀具消費中,廉價而低效的傳統刀具仍占主流,機床功能遠未得到充分發揮,制造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巨大。
另一組數據,我國用于切削刀具生產的高速鋼以及硬質合金兩種原材料的消費量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40%,但是我國切削刀具產品的銷售卻只占全球總量的15%。同時,我國生產的硬質合金切削刀具在數量上與日本的產量相當,但產品的價值確是日本的三分之一。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我國工具行業發展的粗放程度以及資源浪費嚴重情況。
目前,發達國家硬質合金高效刀具的銷售占工具銷售總量的70%以上。而我國國產刀具中硬質合金高效刀具的比重,內銷部分僅占40%。若內外銷合計則更低,僅為28%。我國工具產品結構嚴重不合理的情況可見一斑。2007年,我國生產高速鋼切削刀具40億件,是工具制造大國日本產量的50倍,被全球工具界視為天文數字。然而,占總量80%的工具產品都是作為家用成套工具(低端產品)出口的,而這些產品的出口價格比原材料的國際市場價還低,這些出口企業完全依靠國家出口退稅過日子。
由此不難看出,中國工具行業面臨著這樣一個尷尬的處境:在家門口就有一個全球最大的工具市場,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而由于自身起步較晚,發展較慢,無法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現代高效刀具,只好眼睜睜的看著自家門前的蛋糕被他人奪取。所以,當前擺在中國工具工業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發展現代高效刀具,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擺脫低水平重復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