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信部和工程院合作的重大咨詢項目“工業綠色發展工程科技戰略及對策”5月8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在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稱,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工業大國,但是我國仍...
工信部和工程院合作的重大咨詢項目“工業綠色發展工程科技戰略及對策”5月8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在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稱,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工業大國,但是我國仍沒有擺脫三高的粗放模式,工業能效、水效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其中鋼鐵行業國內平均能效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落后6-7%,建材落后10%左右,石化化工落后10-20%。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整體素質明顯改善,工業體系門類齊全,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但是,我國整體工業產品利用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我國工業發展依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工業仍然是消耗能源資源和產生排放的主要領域,”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表示,“在500多種主要的工業品當中,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但據初步核算,201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42.6億噸標準煤;原油進口3.1億噸,占國內消費量的59%;鐵礦石進口9.33億噸,占國際貿易量的69%;我國天然橡膠、銅、鎳、鋁土礦、鉛鋅等對外依存度超過50%,有的高達85%;人均水資源量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資源能源的瓶頸制約問題日益突出。”
與此同時,我國工業能效、水效與發達國家也有差距。毛偉明介紹,鋼鐵行業國內平均能效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落后6-7%,建材落后10%左右,石化化工落后10-20%;我國萬美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569立方米,還遠高于日本的88立方米、韓國的55立方米、英國的89立方米、德國的353立方米。
根據“工業綠色發展工程科技戰略及對策”研究結果:鋼鐵、建材、造紙三大行業產量峰值和能耗峰值將出現在2015年左右,而有色、石化、化工三大行業相應的峰值大約出現在2025~2030年;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峰值將比能源消費總量的峰值提前出現。
那么,如何應對這種變化?毛偉明表示,這恰恰是實施結構調整、推進轉型升級的難得歷史機遇。我們不能再以簡單的數量增加和規模擴張去實現發展,而是要從大力實施技術創新,推動生產能力更新和綠色化上動腦筋、下力氣。
毛偉明說,“未來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綠色化、智能化,而綠色化、智能化關鍵在于重大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推廣應用,在于先進工程科技的不斷突破和堅實支撐。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工業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基礎工作仍然較為薄弱,還缺乏系統性的工程科技支撐體系。綠色科技支撐能力還有待加強,在污染物源頭削減、重金屬污染防治、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清潔能源生產和高效存儲等領域還缺少技術先進、經濟可行的實用技術,也缺乏適應性強、能夠統籌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的集成化、系統化綠色解決方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落實“中國制造2025”,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毛偉明說,綠色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內容,要把加快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革新傳統設計、制造技術和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一是,加快實施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造紙、印染等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加快新一代可循環流程工藝技術研發,大力開發推廣具備能源高效利用、污染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功能的工藝技術,積極采用高效電機、鍋爐等先進設備,用高效綠色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改造傳統制造流程,加快實現重點行業綠色升級。
二是,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大力支持企業強化技術創新和管理,增強綠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
三是,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要大力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顯著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到2020年或將建設千家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