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國質量協會不久前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認為,中國企業的產品質量正在快速提升。這份報告是在對1214家具有代表性的德國工業和服務業企業調查后得出的結論。這份調查顯示,88%的受訪企業認...
德國質量協會不久前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認為,中國企業的產品質量正在快速提升。這份報告是在對1214家具有代表性的德國工業和服務業企業調查后得出的結論。這份調查顯示,88%的受訪企業認為,質量是德國經濟成功的保障。該協會主席約爾根·瓦爾維西對本報記者表示,“通過質量管理來推動創新,中國也擁有巨大的潛力,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成熟教育體系,將為中國成為強大工業國家提供堅實基礎。”
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將在質量競爭中提升最快
“對這一結果我并不意外,價格競爭之后往往走向品質追求,而中國在這方面積極活躍。” 德國質量協會主席約爾根·瓦爾維西對本報記者表示。
根據這項名為“質量—德國制造”的調查報告,目前一些以低成本作為競爭優勢的經濟體正希望在質量領域有所作為。類似中國、波蘭和印度等國家正在為此做積極努力。
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將在質量競爭中提升最快。員工人數250人以上的企業中,56%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將在未來20年在質量上趕超德國。如果將所有受訪企業數據統計在內,這一比例也高達42%。而認為中國產品質量未來將出現下降的企業僅占3%。此外,分別有38%和35%的受訪企業認為波蘭和印度在未來的質量競爭中會取得進步,位列第二和第三。
德國企業同時認為,美國和法國在未來的產品質量上不會對德國產品構成競爭,它們甚至有可能后退,很難有更大改善。意大利的產品質量則被認為將下滑。
“過去幾年,中國產品質量大幅提升。中國的華為和中興等公司在國際專利申請上處于領先地位。過去處于領先地位的是德國的西門子和博世等公司。” 德國西蒙顧和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長、“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
西蒙說:“‘中國制造’給人們的印象要遠落后于中國產品質量實際上的提升。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許多中國生產的產品都在西方品牌下銷售,例如蘋果或者戴爾。中國能制造質量很好的產品,中國企業現在要做的是把產品直接做到消費者手中,就像中國的聯想電腦、海爾家電一樣。從我的個人經驗和參觀的許多中國企業來看,中國企業在尖端品質領域的學習和追趕正在快速推進,值得關注。”
一些國產品牌已在德國形成較好的品牌認知度
經過多年默默耕耘,華為、中興、海爾等一些國產品牌,已經在德國公眾和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了較好的品牌認知度,中國產品的質量,也越來越受到稱贊。
“當地電信運營商對華為產品的認可度非常高,口碑很好,” 華為德國公司首席執行官程戟對本報記者表示,“華為用短短2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通訊領域公司100多年的道路。華為的成功是建立在客戶信任的基礎之上的。”
從2000年在德國開設分公司以來,華為從傳統電信運營商業務逐漸走向電子消費品終端市場,從一家默默耕耘的后臺技術公司蛻變為最新電子消費品的品牌企業。
“傳統運營商業務做的主要是后臺技術,與公眾打交道不多,因此公眾知道的比較少。”程戟表示,“下一步是把華為形象更好地介紹給德國的普通消費者”,中國公司在通訊科技領域的創新實力,在業內已經越來越得到重視,“華為在德國要樹立的是一家高科技創新公司的形象,為德國用戶提供最好的通訊解決方案,營造創新、節能、綠色、環保的氛圍”。
教育和創新是未來產品質量競爭的保證和關鍵
瓦爾維西認為,通過質量、工藝環節以及品牌策略,中國正在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尤其在電子產品領域,中國獲得了快速發展。阿里巴巴、華為、聯想等中國企業已經自信地活躍于世界市場。而中國的消費者對產品品牌有越來越高的識別度,這也是中國制造向更高品質轉型升級的推動力。
西蒙指出,通常來說,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形象是一個長時間積累的結果。除了當今的互聯網公司之外,幾乎所有有名的品牌都有很長的發展歷史。
瓦爾維西說,德國的品質文化來自產品的耐用、安全、可靠和消費者的信賴。此外,德國的工程師經驗、技術標準和雙軌制培訓制度,為德國品質打下了基礎。這些核心品質要素在德國企業的全球生產鏈條中同樣發揮作用。
“通過質量管理來推動創新,中國擁有巨大的潛力,” 瓦爾維西說,“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成熟教育體系,將為中國成為強大工業國家提供堅實基礎。”
教育和創新是未來產品質量競爭的保證和關鍵。“在未來全球競爭中,創新和資質越來越重要,低價競爭越來越難。”西蒙說。“中國教育在國際上處于較高水平,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中國教育還需要加強。”另外,國際視野和海外實踐經驗十分重要,中國要繼續積極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