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歐盟公布對華陶瓷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對中國90%以上的陶瓷出口企業課以高達73%的臨時懲罰性關稅,由于涉及企業眾多,金額巨大,該案被稱為歐盟"史上最大"的對華反傾銷調查。在這份...
日前歐盟公布對華陶瓷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對中國90%以上的陶瓷出口企業課以高達73%的臨時懲罰性關稅,由于涉及企業眾多,金額巨大,該案被稱為歐盟"史上最大"的對華反傾銷調查。在這份歐盟的官方通報上,筆者看到,沒有一家中國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除了三家陶瓷獲得個案處理外,合作的但是沒有被抽中的企業稅率為32.3%,其他陶瓷企業為全國普遍稅率73%.業界用"九級地震"來形容這次反傾銷調查對我國陶瓷業的影響,若陶企被征73%的關稅,預計半年內出口到歐盟的瓷磚總量會銳減70%,直接受影響企業超過80%,其中15%的陶企將面臨關閉。
歐盟相關文件顯示,此次反傾銷臨時性關稅執行半年,9月17日將最終決定是否征收為期5年的正式反傾銷稅。雖然名義上留給中國企業抗訴的時間還有半年,但實際上已是希望渺茫。據傳,歐盟此次擬定的反傾銷調查的"替代國"為美國,以美國的生產成本和中國比,最終裁決的結果可想而知。"即使歐盟市場之門沒有完全關閉,也只剩下條門縫。"因此,不少陶企都已對歐盟市場不抱有太大希望,而那些過度依賴歐美市場的陶瓷企業,也將面臨著一次生死抉擇。
事實上,不止是歐美,從美國等發達國家到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從陶瓷、皮鞋到新能源產業,近年來,國外反傾銷大棒一次次向中國企業揮舞,這無疑讓中國制造的"出海"之路布滿了荊棘。而這,也加劇了早已內患重重的陶瓷行業的外憂。
沒得商量的拉閘限電
從去年9月起,隨著"十一五"節能減排的大限日益逼近,"節能大考"即將交卷。為交出漂亮答卷,各地政府均不惜一切代價,亮出斷腕之舉,將節能直接演繹為"節電"名義下的"拉閘停電",一時間限電風波襲卷整個陶瓷行業,使剛剛從金融危機、樓市緊縮政策以及民工荒中稍微緩過勁來、正準備全力以赴沖刺眼下金九銀十的陶企,再一次陷入困境。大部分企業都面臨停三開四(即每星期限電3天),甚至是停四開三的局面。這對剛從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慢慢恢復的陶瓷企業以及為其服務的磨料磨具企業來說,無疑又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據悉,各地陶瓷產區的供電量均下降3-7成,如恩平地區按照實際使用負荷的75%供應電網電力進行生產;四會僅供給企業用電總量的25%;高要僅保留22.5%的供電量。不僅是佛山地區受限,江西、淄博等陶瓷產業基地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供電的嚴重不足,使大部分陶瓷生產線幾乎處于癱瘓狀態,企業叫苦連天。陶企老板怨聲載道,心急如焚,紛紛上門向政府上訪要電,但在節能減排的硬性指標面前,政府的態度異常堅決。據說佛山三水某大型陶瓷企業老板,為保障生產用電,在政府辦公樓里親自坐陣,結果工廠還是被拉了閘,可見政府"節能"的決心之大。以前限電,還有個超額"警告"的緩沖期,這次一旦超額,無需通告,即時動真格——限電已進入了"零容忍"狀態。
盡管十一五已成過往,但十二五規劃中節能減排政策并沒有絲毫放松,在陶瓷行業的朋友告訴筆者:由于陶瓷設備的特點,如果兩臺以上球磨機同時啟動,瞬時電流會很大,等啟動后,又回落到正常值。可是電力部門不理你的解釋,總之一超負荷,即時全廠拉閘,令人欲哭無淚。
復雜的2011年陶瓷市場
"1到10月份日用陶瓷全國規模以上日用陶瓷企業產量203.98億件,同比增長35.91%,建筑陶瓷墻地磚產量是64.10億平方米,規模以上衛生陶瓷企業為14008.0萬件,較去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日用陶瓷1到10月份(包括藝術瓷等出口)同比增長30.50%,出口額為2368億美元,建筑陶瓷同比增長21.38%,出口額為35.2億美元,同比增長34.39%,盡管衛生陶瓷出口已連續多年下降,但在2010年卻出現了反轉,全年表現平穩。我國陶瓷進口并不多,主要進口高檔產品,日用陶瓷進口0.09萬噸,同比增長58.6%,進口額累計1.59億元,墻地磚進口量318.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8.66%。"2010年12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長何天雄在2010年中國陶瓷行業經濟形勢報告中給出的數據表明去年陶瓷行業成績十分樂觀。
然而2011年,面對新的沖擊和更加嚴峻的壓力:國家節能減排宏觀調控,"民工荒"進一步惡化,新國八的出臺,歐盟對華反傾銷案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整個陶瓷行業正面臨一個新的轉折點,如果說2008年是陶瓷行業最為艱難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陶瓷行業最復雜的一年。
對于高關稅下國內陶企的走向,不少陶企表示:歐盟對中國陶企的反傾銷調查會造成許多外貿型企業在國外市場上受阻,勢必會轉而加大開拓國內市場的力度,未來國內市場的競爭可能更加激烈。加上對房地產調控,國內建筑瓷磚行業的日子將會很難過。根據陶瓷行業內的權威數據,今年建筑瓷磚至少過剩20億平方米。
被"反傾銷"、拉閘限電、人工成本壓力……意味著陶瓷行業長期低成本競爭擴展的策略難以為繼,如果以此為倒逼機制,加快發展低碳及高附加值產品,及早實現整個產業的有效轉型,而且對目前供大于求的市場格局也將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從長遠來看,對中國陶瓷業并非壞事,但關鍵是怎樣邁過這個坎兒。這也是與陶瓷行業頗為相似的磨料磨具行業企業應思考的問題。
磨料磨具在陶瓷行業運用前景不樂觀
同樣頭戴"兩高一資"的帽子,同樣以低成本為主要優勢,同樣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同樣面對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漲、環保政策等重重壓力……磨料磨具行業與陶瓷行業之間有太多的相似,因此,磨料磨具企業也能從陶瓷行業行情中窺探到自身的一二。而且作為磨料磨具下游市場--陶瓷行業面臨的困境,直接影響以此為市場的磨企們。
陶瓷磨具磨料行業在經歷陶瓷反傾銷之后,已經有部分陶瓷廠倒閉,外銷市場也會大面積萎縮。當然還有一部分會轉戰國內市場,但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競爭也更為激烈和殘酷。屆時還會有一批缺乏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規模小效益差的企業被市場所淘汰,而服務于陶瓷行業的磨料磨具企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據了解,磨料磨具用量約占整個陶瓷成品成本的5%-10%(低附加值的陶瓷產品所占比率會增加,反之則減少),像專業從事滾刀、修邊輪、正切刀、金屬磨塊以及碳化硅普通磨塊等產品的磨企,都將受到影響。目前佛山不少只針對陶瓷行業生產金剛石制品的企業已感受了市場的寒意,有的企業表示因為陶瓷行業不少企業倒閉,直接導致自己企業的市場份額大幅度縮水。
當然,盡管陶瓷市場行情并不樂觀明朗,我們也不必過于悲觀,這些是挑戰,也是機遇。面對種種危機,中國陶瓷磨料磨具行業升級和轉型勢在必行。首先,磨料磨具用途及涉及領域廣泛,產品可向多元化,高端化發展。重視技術創新和積累,掌握產品開發的主動權,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技術研發能力及品牌意識。其次,行業內、企業之間需要多進行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建立有效的行業標準以及監督機構,讓行業有一個健康,良性的發展空間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適應以后變幻莫測的市場需求和環境。
展望未來,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工業的飛速發展是必然的,而工業要發展,必定少不了被稱為"工業牙齒"的磨料磨具行業,雖然通往美好的道路和過程都很曲折,但是路就在我們腳下。怎么走,能走多遠全在于我們自己,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只有那些善于發掘和抓住機遇的人,才能讓企業在行業里一直處于不敗之地!
來源:磨商網|《磨料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