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期美國對中國太陽能企業進行第二次“雙反”調查把光伏行業再次推到風口浪尖。摩擦不斷反映出全球光伏市場各國之間相互角力的競爭局面。在2005至2012年的兩輪...
近期美國對中國太陽能企業進行第二次“雙反”調查把光伏行業再次推到風口浪尖。摩擦不斷反映出全球光伏市場各國之間相互角力的競爭局面。在2005至2012年的兩輪光伏行業周期中,歐洲市場搶占先機。根據EPIA的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新增裝機量構成中,歐洲占據80%的絕對主導地位,而中國、美洲(主要是美國市場)及亞太地區(主要是日本市場)等合共僅占18%。但在2013年的構成中,中國、美洲及亞太地區已取代歐洲的位置,占據了高達71%的份額,相反,歐洲新增裝機量占比則下滑至28%。
對此瑞銀認為,中國光伏市場之所以大幅爆發,主要是成本大幅下降及政府政策推動所致,預計中國可以從光伏制造大國走向光伏裝機大國。成本方面,多晶硅價格從2008年的每公斤400多美元,一度大幅下滑至每公斤20美元以下,組件價格則從每瓦4美元,大幅下滑至目前的每瓦0.6美元左右,制造環節成本的不斷下滑,為內地光伏市場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
政策方面,2013年在歐美雙反的壓力之下,政府開始密集出臺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對于地面電站并網難、補貼年限不確定,以及補貼拖延等問題出臺針對性政策,從而使得光伏電站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大大減弱,刺激更多資金積極進入光伏電站領域。在能源局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國光伏裝機規劃中,2014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14GW,體現出政策對于發展光伏裝機的導向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