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商務部將于北京時間6月3日公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初裁結果。此次是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的第二次“雙反”調查,范圍包括臺灣地區,目的是全面限制中國對美光...
美國商務部將于北京時間6月3日公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初裁結果。此次是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的第二次“雙反”調查,范圍包括臺灣地區,目的是全面限制中國對美光伏產品出口。裁定結果備受業內關注。中投顧問新能源高級研究員任浩寧:歐洲強國、日本很容易去效仿美國,進行相關的雙反。尤其是現在我們光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了一個“公敵”,因為我們的產品價值和質量已經非常具有競爭力,所以雙反體現出了當地政府對本國產業、企業的信心是明顯不夠的。
兩年前,美國首次“雙反調查”后,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了懲罰性的關稅。但當時只適用于使用大陸光伏電池做成的組件。于是,不少制造商就從臺灣等地購買光伏電池,以求避稅。而在新一輪調查中,美國很可能對臺灣地區也實施“雙反”。為應對可能變得更加嚴峻的出口形勢,不少國內光伏企業選擇,調轉船頭,發展內需市場。光伏產品內需和出口比例也從往年的三七開變為如今的五五開。航禹太陽能執行董事劉楊坦言,國內市場發展尚需更多配套措施。
劉楊:因為是資本密集型,它投資期是很大的,就意味著回收期比較長。但是我算出來的投資回報率可能實際達不到。各種原因,包括政府信用、電網建設跟不上,這都是投資損失。會導致大家沒有安全感。所以如果說這些問題都能夠解決,金融端也因為你的投資安全性跟上了,那一下子就是一個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