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者按: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3個百分點;工業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8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
(編者按: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3個百分點;工業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8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7%。面對工業增速回落、第三產業增速上升的情況,業界一些評論認為,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地位和結構將有所變化。對此,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5月24日召開的中國工業論壇上發表主旨報告指出,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在實現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中起著帶動和支撐作用,當前工業領域存在的問題是結構性矛盾,政府仍需落實支持實體經濟,工業界的緊迫任務是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http://m.kubikeji.cn/photo/2014/05-27/pbo201405271004134033.jpg)
圖為李毅中在論壇現場接受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工業新聞網等媒體的采訪
5月24日下午,中國工業論壇第二單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會上,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作了題為《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當前需關注的幾個問題》的主旨演講,主要就涉及工業領域五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深度分析和解讀。
社會投資結構要向技術改造需求轉變
李毅中在演講中首先關注了投資問題。他認為,應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大力調整投資結構,加大技術改造,提高投資效率。
根據統計,201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44.7萬億元,與GDP總量比高達78.5%,估算投資率大于50%,投資效益系數不足0.1。今年一季度投資增長17.6%,回落3.3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增長15%,回落2個百分點。
李毅中建議,應加強調控,防止房地產過度擴張,抑制城市盲目擴張,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從長計議,工業投資要有進有退,
李毅中強調,要亟需控制總量、調整投資結構,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實現內涵發展,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盡快掌握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投資。他建議將技術改造占工業投資比例由42.5%,提到先進省市的65%。從國際上看,美國在1947年-1978年工業化前后,技術改造占工業投資比例達69%,西歐諸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為50%左右。
節能減排形勢嚴峻 政府、企業都要承擔責任
李毅中在報告的第二部分,指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須加大工作力度,生態文明建設要落實到政府、企業兩個層面。
他表示,2011年、2012年沒有完成節能減排預期目標,2013年有好轉,單位GDP能耗下降3.7%(今年一季度下降4.3%),總能耗37.5億噸標煤增加3.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降到0.48,4項減排指標達到要求。預測到2020年,經過努力,我國總能耗控制在48億噸標煤。
李毅中坦率地表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政府要做三件事: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資源價稅、環保稅費改革,試行節能減排交易;生態文明納入規劃實施,改進政績考核。
李毅中指出,嚴峻的環保形勢倒逼工業經濟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淘汰落后、化解產能過剩,堅持完善節能環保目標責任制,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他特別指出要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推進環境“第三方治理”。
落實支持實體經濟,從源頭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在演講中,李毅中直言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實體經濟呈空心化、邊緣化趨勢。
據統計,2013年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3萬億元,增長12.2%,但主營業務利潤只增長4%。工業增加值率不到23%,繼續下降。工業產值增加率前幾年是26.5%,去年降到23%。今年1-2月規上工業企業百元主營收入成本85.18元,上升0.72元。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很多依靠融資、理財、證券、房地產等副業維持生存,工業銷售利潤率低于6%。
李毅中坦承,中國企業負擔是世界上比較重的,眾多小微企業普遍反映“五險一金”負擔重,希望實行“差別”政策。對此,他提出要大力提高工業經濟的質量效益,國家應從金融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李毅中表示,雖然減稅減負出臺了有關政策,仍需加大力度、提高額度。2013年全國貸款總量71.9萬億元,同比增長14.1%,總量不小,增長較快,但信貸投向亟需改進:房地產過度擴張占用了大量貸款,去年投資增長33%;過剩產能、落后產能無力還本付息。政府負債包括負有擔保責任債務總額30.3萬億元,地方20萬億,再加上銀行體外循環占用,“水到地頭干”,流到企業的融資額度就不多了。金融領域貸款結構有問題,利率較高。
因此,為解決企業負擔較重的問題,李毅中認為還是要從源頭解決,抑制盲目擴張;仍需落實支持實體經濟,從源頭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他特別對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表示歡迎,希望借此開辟新徑,讓民營資本進入制造業,創新金融業態,助推和倒逼金融體制改革。
落實化解產能過剩 推進企業創新驅動
在談到落實化解產能過剩《指導意見》,研究解決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時,李毅中直言不諱地表示,國際上超過產能8%即屬過剩,而我國工業所有行業幾乎都過剩,產能利用率低、價格下跌、行業虧損、環境過載,產能過剩現象普遍存在,如鋼鐵、造船業、水泥等行業,主業虧損,資源環境過窄,生產能力存在嚴重過剩。
雖然工業主管部門多年努力落實化解產能過剩,但成效不大。究其原因,李毅中認為各方認識不統一是主要問題,過剩責任不在企業在政府,必須改變地方政府依據GDP考核政績的做法。
目前,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國務院去年10月出臺了化解過剩產能指導意見。在推進過程中,李毅中指出,人員下崗待業、資產處置和銀行壞賬、影響當期當地GDP增幅是實施中的三個突出問題,要妥善處置、減少損失,銀行要支持化解措施。此外,
政府在實施中應不斷豐富思路,改進分稅制,減少上項目盲目沖動,擴大直接融資,增強籌投資上項目的市場約束和自律。
大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促進二產三產協調融合
李毅中在演講中談到最后一個問題時,對業界有關國民經濟將由工業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轉變的論點表示不敢茍同。他表示,要大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促進二產三產協調融合、共同發展,提高工業產品增加值。
在去年GDP構成中,第三產業占46.1%,第二產業占43.9%。李毅中認為,這既說明了投資向消費經濟的轉移、調整的成果;也包含了統計口徑的變化——2013年開始,農林牧副漁、采礦業等放在第二產業統計。
李毅中介紹說,發達國家服務業占70%,其中六成是生產性服務業,我國相比差距大、潛力大。目前,國務院已確定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而制造業服務化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途徑。他為此指出,制造業服務化要抓好三件事:圍繞產品功能擴展服務業務;抓好售后服務、全壽命周期服務;發揮人才、技術優勢,向研發、設計等上游擴展。企業實行主輔分離,由社會提供外包服務,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服務化,增加產業鏈的附加值。
李毅中在演講的最后表示,工業仍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制造業仍是支柱產業;工業要與服務業融合、協調發展,保障第一、二、三產共同拉動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