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環境壓力的加大,水泥行業的環保要求一再加碼。近日,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修編發布了《水泥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指標》),主要包括生產工藝及裝備指標、資源能源消耗指標...
隨著環境壓力的加大,水泥行業的環保要求一再加碼。近日,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修編發布了《水泥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指標》),主要包括生產工藝及裝備指標、資源能源消耗指標、資源綜合利用指標、污染物產生指標、產品特征指標和清潔生產管理指標六類,引導水泥企業提升清潔生產水平。
今年3月1日,水泥行業已經開始實施該行業號稱“史上最嚴”環保排放標準——《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4915-2013),對于氮氧化物的排放標準從原先的800mg/m3下調到400mg/m3,重點區域則執行300mg~320mg/m3的標準。
去年以來,我國環保領域的法律法規多項政策措施出臺。在國家堅決治理大氣污染的大背景下,水泥作為高污染行業,在這場“治霾”的攻堅戰中首當其沖。業內專家表示,環保標準一再加碼,推高了水泥企業的環保投入,中小水泥企業將面臨洗牌,而對于環保基礎較好的大企業來說,其感到的更多是機會。
環保投入將加大
該《指標》將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指標體系適用于通用水泥生產企業,包括水泥(熟料)生產企業、水泥粉磨站的清潔生產審核、清潔生產潛力與機會的判斷、清潔生產績效評定和清潔生產績效公告制度,也適用于水泥行業環境影響評價、環保核查、排污許可證和行業準入等資源能源消耗清潔生產管理需求。
“環保政策的收緊,需要企業在清潔生產方面加大投入,而費用增加導致企業的成本提升。”業內專家表示,環保投入已經成為水泥企業一道必須邁過的“坎”。
去年以來,我國環保領域的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包括《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在內的多項政策措施出臺。在國家堅決治理大氣污染的大背景下,水泥作為高污染行業,在這場“治霾”的攻堅戰中,自然是首當其沖。
2013年下半年,環保部針對水泥行業,連續發布了《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
其中,《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4915-2013),是1985年該標準發布以來的第三次修訂的第四版。新建企業將在2014年3月1日起執行新標準,現有企業則執行原標準至2015年7月1日過渡期結束,為水泥企業預留了足夠時間進行脫硝改造,進而達到漸進式治理的效果。
新標準首先將散裝水泥中轉站納入了標準的適用范圍,并取消了關于水泥窯焚燒危險廢物的規定。而影響最大和最主要的改變是對于水泥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調整。對于氮氧化物的排放標準從原先的800mg/m3下調到400mg/m3,重點區域則執行300mg~320mg/m3的標準。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標準比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標準限值更為嚴格,接近日本和德國等國的排放標準,也從而被業內稱為水泥行業“史上最嚴”環保排放標準。
該標準對水泥行業除塵、脫硝改造也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脫硝設施的添加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對盈利不佳的水泥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的脫硫已實施到位,90%的企業均能達標。60%的水泥企業在除塵方面也能滿足新標的上限,所以水泥企業更多的壓力來自于脫硝。我國目前只有10%的水泥企業脫硝達標。
“一套脫硝設備的技改前期投入大概在1000萬元左右。”一位水泥企業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此外,脫硝設備還包括大修費、水電費、保險費、脫硝使用劑等費用,水泥脫硝設備運營成本為每噸水泥20~40元,這塊將成為長期的費用支出。
“以去年水泥產量計算,全行業將增加成本400多億元。按照行業平均利潤計算,這一新標準將吃掉全年利潤的50%。”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表示,未來水泥企業的環保成本將大大增加。
倒逼行業洗牌
對于環保投入的增加,最敏感的莫過于中小水泥企業。水泥的龍頭企業均有較好的環保基礎,且財力雄厚。業內人士認為,這樣或許能倒逼行業洗牌。
我國目前有大大小小的水泥廠3000家左右,其中中小型水泥廠占絕大部分,這些水泥廠的生產設備相對滯后。加上其自身目的和企業性質,它們在生產設備選擇上不是很謹慎,對價格較高的高新技術產品投入甚少,所以在市場上多以低價競爭贏得市場和利潤,但是在水泥的生產過程中造成了很大的資源、能源浪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行業內的產能過剩。
從我國目前中小型水泥現狀看,多為2000t/d及以下的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由于存在不經濟性,可能就不會選擇安裝脫硝設備。由于新標對環保方面的要求,中小型水泥企業如若不愿或者沒有能力增加環保投資和環保成本,這樣在未來一年到一年半內,水泥行業新的行業門檻將會形成。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兩年內,將可能有至少1500多家水泥企業因為不堪承受環保重壓而最終選擇退出水泥行業。
中小型水泥企業只有主動尋求并購,或被淘汰出局。水泥行業勢必會歷經一輪大浪淘沙的整合,行業內龍頭企業憑借成本、技術優勢就有望獲得更多兼并重組機會,進而促進行業產業升級、集中度提高。
標準執行是關鍵
“生產污染與環境保護本身就是矛盾的,社會發展必須容納一定的生產,而要緩和矛盾,只能是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就是國家標準。對于水泥企業來說,減少大氣污染,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嚴格執行新的水泥污染排放國家標準。”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表示。
“現在企業的責任就是嚴格執行新標準。”王燕謀十分明確地說,這也是水泥企業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排放的最有效辦法。
“新標準已經達到了防治大氣污染比較好的歐洲發達國家的先進標準水平。如果企業能夠自覺嚴格執行這一標準,就能夠盡到保護環境的責任與義務。”王燕謀說。
王燕謀認為,新標準要求雖然嚴格,但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執行起來并不難。從技術上來講,我國水泥工業已經具備了這一實力。“目前很多企業的排放就已經達到或高于這一標準,如PM的排放,很多大企業就已經達到了20mg/m3以下。”他說,通過技術改造,中型企業也完全有能力在過渡期內達標,而一些無法達標的小企業就要被淘汰。
執行新標準需要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這些無疑會增加企業生產成本,給企業帶來經營壓力。“如果企業想承擔社會責任,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就必須嚴格執行。”王燕謀再一次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