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朱森第出席了福建省南安市裝備制造的專題講座,并做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及對南安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建議》的報告,就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轉...
近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朱森第出席了福建省南安市裝備制造的專題講座,并做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及對南安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建議》的報告,就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轉型升級方向等做了詳細的分析。 轉型升級 迫在眉睫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梁。”朱森第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制造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就總量和規模而言,我國制造業已位居世界第一。未來若干年內,制造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當前,正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朱森第認為,兩化深度融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是保持我國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支撐。
近10年來,我國機械工業產值、增加值及增速均實現了快速增長,電力設備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火電發電與供電煤耗逐年下降,超高壓、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金屬成形機床制造業的水平大幅度提高,這些都為我國制造業向更高水平的發展提供了基石和保障。如濟南二機床集團成功研制了“大型快速高效數控全自動沖壓生產線”和“數控大型多工位壓力機”,在與世界知名企業的同臺競爭中,濟南二機憑此利器奪得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本土汽車廠5條智能沖壓線的訂單。此舉成為我國數控機床制造業進入發達國家本土里程碑式的標志。至今,濟南二機已向福特公司輸出8條線。
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仍面臨不少突出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處于價值鏈低端,生產和經營效率不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質量欠佳;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主機發展受到制約。如高端主機和成套設備所需的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設備大量依賴進口,高檔數控機床配套的功能部件的70%、大型工程機械所需30MPa以上液壓件、占核電機組設備投資1/4的泵閥,以及飛機和海洋工程裝備所需的配套件、原材料等主要依賴進口。
同時,我國裝備制造業還面臨著資源難以支撐,環境壓力加大,用戶需求提高,貿易摩擦頻發,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擠壓,運營費用增加等進一步發展的壓力。因此,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四大轉變 五大轉型路徑
朱森第提出,當前我國制造業必須實現四大轉變: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在具體的轉型升級路徑上,他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應以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融合制造、超常態制造為落腳點。
如服務型制造,隨著產品的生產變成大批量定制方式,產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而服務的增值,在制造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向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還包括依托產品的服務,或整體解決方案,也包括圍繞產品生產的各類服務。
朱森第談到,國外很多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增值在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60%以上,超過產品本身的制造價值,這一點值得國內企業的學習。
又如超常態制造,它包括巨系統制造———極大尺度、超重件和設備;微納制造———微米和納米量級的零件和系統制造,MEMS;超常環境制造———極高(低)溫、極高壓、強能場、強能束;超精密———精度優于亞微米級、粗超度優于幾十納米的超精密加工;超常成形工藝———無模、增量制造等。“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朱森第說,超常態制造就是裝備制造行業的金剛鉆,要慢慢發展這些高精尖的技術,讓它們成為常態化制造。
發展先進制造業 保持“中國制造”競爭力
“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制造業實現四大轉變、由大到強的重要路徑。”朱森第表示,對于出現頻度越來越高的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制造業總量和規模已居世界第一的中國不能不思考中國制造業的未來,思考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作為,思考先進制造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如何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
朱森第認為,未來10年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重點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增量制造、工業機器人、激光加工、集成電路制造、顯示器件制造、光電子器件制造、物聯網智能、終端設備制造、生物制造、微納制造及新材料。
朱森第對3D打印機這一增量制造技術展開了說明,認為這是一項與傳統產業反其道而行之的技術發明。作為典型的數字化裝備,3D打印技術與裝備具有誘人的前景。當前,3D打印技術與傳統工藝結合,對傳統工藝的提升將起極大推動作用,也擴大了3D打印的應用范圍。3D打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對人們思路的啟發和擴展、對傳統生產模式的沖擊,其意義遠大于技術本身。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里,工業機器人和云制造等也成為熱門話題。云制造是先進的信息技術、制造技術以及新興物聯網技術等交叉融合的產品,是“制造即服務”理念的體現。廣東省佛山市在家具、陶瓷、衛浴、家用電器等行業領先多年,作為中國制造的典型,佛山制造仍以加工生產為主,在產品開發及服務方面比較薄弱。為此,佛山市搭建了云制造平臺,推動百家規模企業實施生產設備、流程、能力的數字化改造,做大做強數字產業。
依托云制造,可以助力佛山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產業新格局,使全球的制造交易流入佛山,全球領先的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為其所用;加強佛山各個產業鏈內部以及產業鏈之間的業務協作,整合與延伸產業鏈條,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較小的成本,整合、盤活佛山已有的產業資源為企業提供公共服務,降低產業發展的總體成本,倍增已有的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