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者近日利用納米人造金剛石實現了在骨骼生長和牙移植技術方面的突破,為廣大牙疾患者帶來了福音。納米金剛石的直徑僅4~5nm,形如袖珍型足球狀。而...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者近日利用納米人造金剛石實現了在骨骼生長和牙移植技術方面的突破,為廣大牙疾患者帶來了福音。納米金剛石的直徑僅4~5nm,形如袖珍型足球狀。而正是這樣一種工業(yè)級的納米金剛石,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牙醫(yī)系、生物工程學系和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看好,用于骨骼生長和骨壞死的治療。骨壞死在醫(yī)學界被定義為由骨滋養(yǎng)血管受損而進一步導致的骨質缺血、變性、壞死,從而引起人體其他功能機體的衰減。
骨壞死一旦影響到頜部位,正常的吃飯和說話功能隨即就受到影響;而骨骼關節(jié)一旦受到影響,人體運動就會受到嚴重阻礙,甚至無法正常活動。此外,由于關節(jié)修復和牙齒移植而帶來的骨質疏松也時有發(fā)生,骨質疏松反過來又對患病部位產生不良影響,給患者帶來痛苦。
重復性的移植治療不僅給患者帶了不必要的傷痛,造價也十分的昂貴。口腔內特別是牙齒如果發(fā)生這些疾病,后果更是不堪設想:由于口腔軟組織的特殊性,缺少強有力的骨骼牽引和骨骼支撐,修復過的牙齒就更容易發(fā)生壞死現象。
由Dr. Dean Ho教授主持領導的研究利用納米金剛石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研究成果發(fā)表在了期刊Dental Research上。
傳統(tǒng)的骨骼修復需要以侵入式外科手術的方法,在患病部位植入了一塊海綿體,對那些能夠促進骨骼生長的蛋白質進行局部輔助和“管理”,諸如骨骼形態(tài)蛋白質等。
而Dr. Dean Ho教授的研究則發(fā)現,納米金剛石能夠有效的攜帶這些蛋白質直接進入需要修復的患病部位,比傳統(tǒng)的骨修復技術更加高效。這些肉眼看不見的納米金剛石能夠迅速和骨骼形態(tài)蛋白質以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相結合。這就證明了納米金剛石可以以非侵襲式的方法攜帶蛋白質進行治療;所謂非侵襲,一方面是納米金剛石特殊的物理、生化性質不會對人體有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其微乎其微的納米尺寸,免疫機體幾乎察覺不到游離在患病部位的這些金剛石“衛(wèi)士”,從而不會發(fā)生耐藥現象。相比與外力侵襲式治療,醫(yī)生僅需進行一次肌肉注射或是口腔沖洗即可,不需要再過多的開刀切口,而患者也減輕了許多痛苦。
同時,納米金剛石特殊的物理外表使其能夠緩慢有序的進行蛋白質輸送,從而延長了骨修復的有效時間。
“此前我們已經進行過多項綜合性的細胞和動物模擬實驗,以驗證這種納米金剛石療法的安全可靠性”, Laura Moore教授介紹,“初步研究顯示,納米金剛石在實驗中的耐受性很好,這為將來的牙移植和骨修復技術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牙醫(yī)系主任Dr. No-Hee Park對該研究評價道:Dean Ho教授的這項新研究為納米金剛石在牙醫(yī)、整形科和其他醫(yī)學領域內的應用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納米金剛石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和突破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這不僅是Dean Ho教授個人的學術榮譽,更是社會的福利。”
該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國家科學基金會、華萊士•科爾特基金會和歐盟委員會的贊助支持。(編譯自“Are nanodiamond-encrusted teeth the future of dental imp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