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大研發力度,用創新來推出專利產品,使企業和產業不斷發展不斷超越,這是我最自豪的事。”10月30日,從事了30年機電工程研究的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何清...
“加大研發力度,用創新來推出專利產品,使企業和產業不斷發展不斷超越,這是我最自豪的事。”10月30日,從事了30年機電工程研究的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何清華獲得了素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機械工程國家技術中心主任的何清華,還是擁有24件中國發明專利的專利權人。在獲得今年何梁何利獎的46位科研人員中,幾乎都是擁有發明專利的權利人,人均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9.2件,比2012年提高了8%,比2011年提高了近60%,比2010年提高了1倍還多。“這真實反映了近年來我國對創新及知識產權質量的重視。”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許春明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認為,近年來,我國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等科技類獎項評獎中,擁有發明專利成為評審的要件,發明專利的增多反映著技術創新的水平,也反映了我國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以來取得的成果。
重視創新質量
“以創新與知識產權為依托,走高端產業化路線,是機械裝備產業發展的正確道路。”在何清華的眼中,努力改變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面貌,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就是他30年如一日專注于發明創造的緣由。前些年,國內使用的先進礦山機械、工程裝備中,有許多是進口產品,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維護、維修的成本都高,無形中增加了工程的建設成本。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專業人員,何清華決心要通過技術研發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夢想。他率領研發團隊,先后突破了大型工程機械的關鍵技術,研發了液壓挖掘機的控制與節能技術,推動了挖掘機機電一體化技術進步,并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1999年,他創辦了產學研一體化的企業山河智能裝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山河智能),如今該企業已經成為世界工程機械企業50強之一。
事實上,在獲得2013年何梁何利獎的46位科研人員中,幾乎都像何清華一樣擁有多件發明專利。縱觀目前國內各個科技獎獲獎項目,擁有發明專利已成為普遍現象。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格力變頻空調關鍵技術”擁有11件發明專利,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技術”擁有19件發明專利。
“應該說,這是自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更加注重創新質量和效益的結果。”何梁何利獎評選委員會秘書長段瑞春認為,如今各個科技獎項評審更加重視發明專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
營造良好氛圍
“近年來在科技獎項中發明專利的增加,是我國自主創新質量提升的標志,也是我國良好的自主創新氛圍逐步形成的體現。”何梁何利獎評選委員高文教授表示,我國通過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一方面有力激發了全社會創新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為我國經濟及產業轉型升級做了很好的鋪墊。
基礎科學領域原創成果明顯增多,產學研合作取得多項重大突破,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自主知識產權質量有所提升等,是如今各類科技獎最為突出的幾個特點。何清華與他的山河智能就是能夠體現這些特點的一個代表。
事實上,各類科技獎項中發明專利的逐漸增多,的確是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的一個縮影。從“神舟”飛天到“蛟龍”深潛,從高鐵馳騁到大江截流,近年來,伴隨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科技界發明專利的數量質量均有了大幅增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取得長足進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市場覆蓋率達70%至90%,而且已成為某些領域技術最大的輸出國。
“創新的質量和效益是構筑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中國科學院大學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李順德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在新時期的重大部署。社會各界對發明專利的重視,不僅促進了創新的開展,而且也為經濟轉型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注入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