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百舸爭流千帆競勇立潮頭競風流——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中國超硬材料、磨料磨具、涂附磨具網站劉金昌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張歌旗題記:今年6月12日是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百舸爭流千帆競 勇立潮頭競風流
中國超硬材料、磨料磨具、涂附磨具網站 劉金昌
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張歌旗
題記:今年6月12日是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紀念日,12月6日是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誕生四十五周年紀念日。雙節來臨之際,筆者將草就出的這篇文字材料予以發表,以饗讀者,并與“三磨人”一起共享節日的快樂。
在中原腹地鄭州,有一座聞名遐耳的科研型高科技企業——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它不僅是中國磨料磨具行業唯一的綜合性研究開發企業,也是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研究單位之一。研究所誕生于1958年,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發展壯大,踏著和諧社會建設的鏗鏘節奏,迎來了輝煌的五十年。
一、企業簡介
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三磨研究所)是原機械工業部直屬的國家級科研院所,是我國磨料磨具行業唯一的綜合性研究開發機構。1999年,隨著國家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完善,作為242家轉制院所之一,該所轉制成為集科研、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科技型企業,隸屬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
長期以來,該所承擔著我國磨料磨具行業的技術與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磨削基本理論的研究、行業專用設備儀器的研究開發、磨料磨具標準的研究制訂、磨料磨具理化性能與產品性能的檢測技術的研究開發、行業技術發展規劃的研究制訂、技術情報的收集與分析研究等基本任務。
建所以來,該所取得各類科研成果1100余項,其中包括: 1963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1967年研制成功第一顆立方氮化硼、1975年研制成功第一顆人造金剛石聚晶、1978年研制成功第一顆立方氮化硼聚晶;在不同時期研究開發成功一系列填補國內空白的人造金剛石制品和立方氮化硼制品。累累碩果中有130余項分別獲國家、省部級各種獎勵,有550多項成果在全國開展了大面積的推廣應用。這些成果的取得與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及制品產業的發展,為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及其重要的貢獻。該所也成為我國超硬材料行業的發源地及有重要影響力的單位。
該所還是國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磨料磨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超硬材料及制品生產力促進中心、中國機床工具協會超硬材料分會、全國磨料磨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機械工業第四計量測試中心站、《金剛石與磨料磨具工程》雜志社的依托單位,承擔著為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相關服務的任務,由此體現出該所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較高的行業地位。
二、發展歷程
1958年6月12日第一機械工業部以(58)機技張字第188號文批準成立“磨料磨具與磨削研究所籌備處”,在北京開展籌建工作。1958年10月4日,部以(58)機二汪字第511號文批準所址設在鄭州砂輪廠(第二砂輪廠后改為白鴿集團)內,并將鄭州砂輪廠的中央試驗室及設備儀器劃歸該所,將原設計配備人員一并調入,辦公、居住用房也由鄭州砂輪廠負責解決。據此,磨料磨具與磨削研究所籌備處于1958年11月5日遷入鄭州;1962年2月21日,一機部以(62)二局辦字163號文批準取消籌備處,改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1971年第一機械工業部以(71)一機技字第485號文,將該所下放到河南省,所名改為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1978年第一機械工業部以(78)一機技字第472號文批準該所恢復以部為主的雙重領導,所名改為第一機械工業部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盡管下放期間停撥事業經費,但由于該所人造金剛石工業規模生產成功,這段時間是該所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期間該所基本形成了獨立的科研生產區和生活區。
自1980年以來該所隨著國家體制改革的深入,主管部門多次更名,先后隸屬于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機械電子工業部、機械工業部、國家機械工業局、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等。
1999年4月12日,國家科學技術部等12個部委以國科發政字(1999)143號文,關于印發《關于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該所于1999年7月1日轉為科技企業運行機制,更名“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1999年5月20日,根據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科發政字(1999)197號文《關于印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所屬科研機構轉制方案的通知》,該所進入中國機械(裝備)集團公司(后更名為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
三、輝煌業績
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和發展,現總占地面積72.36畝(48241.42m2),其中科研生產區40.84畝(27228.95m2),生活區31.52畝(21012.47m2),總建筑面積54275.79m2其中科研生產區22920.89m2;生活區31354.90m2,路、水、電、氣、暖、電話、寬帶、閉路電視等公共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生活區和科研生產區。
轉制前該所主要承擔人造金剛石和CBN單晶、聚晶燒結體、鍍附、超硬材料微粉、超硬材料磨具及制品、磨削技術和砂輪修整技術、工程陶瓷產品、專用設備儀器及標準、計量、理化分析等技術研究、產品開發與中試生產和行業技術服務工作。擁有多學科、多技術工種和先進的設備儀器及較完善的公共配套系統,具有很強的綜合優勢。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科技攻關項目、部科研基金項目的技術招標中多次中標,并完成任務。
建所初期,該所在人員少、試驗條件十分簡陋、自然災害嚴重的情況下,“三磨人”十分體念國家困難,邊籌建邊工作,積極配合鄭州砂輪廠(中國鄭州第二砂輪廠)投產前的砂輪配方試驗,并收集編譯了大量有關資料,編輯整理出版了“硅酸鹽工藝學”、“磨具制造”、“人造磨料巖相學”、油印行業刊物“經驗交流”、“磨料磨具國外文獻”、“磨料磨具磨削文摘”、“磨料磨具譯叢”,積極吸取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1959年由該所組織制訂的“磨料磨具標準”第一次作為第一機械工業部工具專業標準發行,使我國普通磨料磨具有了統一標準。
隨著該所試驗條件逐步好轉,在普通磨料方面先后研制成功了碳化硼、碳硅硼、微晶剛玉、單晶剛玉、鉻剛玉、鐠釹剛玉、鋯剛玉、燒結剛玉、立方碳化硅、鈰碳化硅等磨料新品種,填補了我國在普通磨料方面的空白;在普通磨具方面先后研制成功高速砂輪、重負荷砂輪、鏡面磨砂輪,推廣了高速磨削和深切緩進給磨削技術等,并編印出版“磨具選擇與使用”;出版了“磨料磨具產品及原材料化學分析方法”、“磨料磨具物理檢驗方法”、“磨料磨具化學分析”(上冊、下冊)、“磨料磨具物理檢驗”(上冊、下冊)等,有力推動了我國磨料磨具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
由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負責合成工藝及檢測)、通用機械研究所(負責合成設備)、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負責測量)承擔人造金剛石研究課題,于1963年12月6日,在國產300噸61型兩面砧裝置上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粒徑20-30微米的黃綠色晶體)。人造金剛石從此在華夏大地上誕生,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嚴密封鎖。作為中國超硬材料工業從無到有的開端,永遠載入我國的史冊。
1965年4月,第一機械工業部下達了國家科委“關于人造金剛石中間試驗計劃任務書”,要求人造金剛石達到工業生產水平。參加中間試驗的有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負責合成工藝及檢測)、有濟南鑄造鍛壓研究所(負責合成設備)、上海材料研究(負責頂錘)。1965年8月,濟南鑄鍛所在該所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下完成了我國第一臺6×6MN D-023A型鉸式六面砧超高壓高溫金剛石合成裝置。1966年7月3日正式投入合成工藝試驗,當年生產人造金剛石10000克拉。1966年10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批準在我國三線貴陽建設第六砂輪廠,是我國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我國第一家專業生產超硬材料及磨具制品的工廠,該所為建廠提供了全套工藝技術,并負責全工序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培訓。1969年第六砂輪廠建成投產。該所在我國第一家組織了人造金剛石的工業生產。與此同時,人造金剛石的合成技術相繼迅速向國內其他單位無償擴散。1964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片樹脂結合劑、金屬結合劑金剛石砂輪;1967年又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顆立方氮化硼(CBN),因立方氮化硼是對鐵族硬韌材料加工十分有效的超硬材料品種,與金剛石形成互補,故這是我國超硬材料科學研究的又一重大進展;1975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燒結體(PCD),極大地拓寬了超硬材料的應用范圍和領域。該所還首先開發成功金剛石微粉、金剛石研磨膏;石油,冶金、煤炭、地質鉆頭,光學玻璃冷加工用精磨片、套料刀、超硬材料硬質合金復合片、超硬材料制品專用設備儀器、陶瓷CBN磨具、聚晶金剛石拉絲模、砂輪成型修整用的高精度復雜型面修整滾輪、超硬材料刀具等,并建立了超硬材料及制品的理化分析規程,制訂了大量有關標準;該所在超硬材料及制品領域內的研究成果,共獲得兩次全國科學大會獎。
國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硬材及制品生產力促進中心、國家磨料磨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機械工業第四計量測試中心站、《金剛石與磨料磨具工程》雜志社、《磨料磨具通訊》編輯部、全國磨料磨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全國磨料磨具行業情報網、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超硬材料分會、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涂附磨具分會、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磨料磨具行業分中心等依托該所,做了大量行業工作。
擴大對外交流,引進國外智力,邀請接待了日本、美國、前蘇聯、德國、俄羅斯、法國、印度、臺灣、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人員到該所講學,合作試驗,技術交流,洽談合作。該所有關人員,先后到美國、前蘇聯、日本、德國、印度、澳大利亞、捷克、俄羅斯、烏克蘭、新加坡、泰國、香港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考察、技術交流、研修、產品交易、貿易合作等。不但交流了技術,拓寬了思路,提高了科研水平,而且促進了該所的外貿收入。為慶祝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誕生,自我國人造金剛石誕生25周年(1988年),由機械電子工業部鄭州磨料磨具研究所主辦的“鄭州超硬材料國際研討會”(1998年改名為“鄭州國際超硬材料與制品研討會”)如今已召開四屆,2008年將召開第五屆鄭州國際超硬材料及制品研討會,其會議規模越來越大,參加人數和國別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已形成品牌。為推動我國超硬材料及制品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背景資料:
目前我國磨料磨具、涂附磨具、超硬材料及制品,從生產能力和產量,我國均當之無愧的成為世界大國,據統計2007年我國年產普通磨料產量為192.9萬噸;普通磨具產量31.1萬噸;2006年涂附磨具產量3億平方米,金剛石產量43.6億克拉,立方氮化硼:2.6億克拉)。
我國超硬材料工業不但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出現了年產金剛石單晶超過10億克拉的企業和年消耗6億克拉以上的金剛石制品企業。我國現有超硬材料及制品企業1800家,研究教學單位202家,經銷商數百家和高壓高溫合成設備、硬質合金頂錘、觸媒合金、碳素、葉蠟石等配套企業。已成為世界第一金剛石工業大國,目前我國超硬材料行業合成壓腔大型化發展迅速,粉末合成工藝全面推廣,金剛石品質大大提高,8/10粗顆度的金剛石已可合成,20/30顆度的金剛石可投入工業性生產。CBN的質量也大大提高,粗顆粒可達30/60,可生產各種顏色的產品,世界超硬材料的巨頭:元素六公司、韓國日進公司開始購買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六面頂合成壓機,在中國辦廠生產金剛石;中國的六面頂合成設備上百臺出口到印度、美國、日本、韓國、伊朗、英國、南非等國,這是國際上對我國六面頂壓機的認同,可以自豪的說,在超硬材料行業我國已邁入由大變強的進程之中。我國在世界超硬材料領域的話語權越來越多了。
吃水不忘掘井人。在鄭州磨料磨具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大慶之際,在我國進入世界超硬材料強國之時,人們不會忘記為我國磨料磨具工業、超硬材料及制品工業、涂附磨具工業做出重大貢獻的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四、再鑄輝煌
1999年國家科研體制開始改革,鄭州三磨研究所轉變成了企業。當時該所的處境十分艱難,過去靠國家撥款過,轉變成企業以后幾乎“斷奶”了,所以就逼得他們自己想辦法求生存。該所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經有過一個思路,即把自身研發的技術拿出去做聯營,通過聯營,有了回報,再不斷開發新技術,由此循環發展。但是技術開發難度比較大,周期也比較長。當他們把這些技術拿出去聯營后,由于當時國家的政策極不規范,聯營的回報卻很少,有的甚至沒有。這個時候把他們逼到了一個極其艱難的境地。根據集團公司“一體兩翼”的發展思路并結合單位實際情況,該所領導班子經過反復醞釀討論、集思廣益,最終形成共識,首先確定了把三磨所建成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方向,并明確了工作目標、方針及思路。
該所的工作目標為:全所的一切工作圍繞著經濟效益為中心來進行,使本所穩定而積極地朝著員工優秀、管理科學、機制有效、產品優異、產業發展、服務稱道、效益良好、品牌知名的科技型企業發展;使本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員工生活品質得到穩步提高。逐步實現“創新發展的前行者、社會價值的創造者、員工幸福的提升者”這一美好愿景。
該所的工作方針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基礎,以提高運行質量為重點,以產業化為目的;求真務實,內強素質,開拓市場,有效發展。
該所的工作思路為:在工作中要牢牢把握“產品是基礎、管理是保障、機制是動力”這三個方面的工作。積極開展產品結構調整,通過技術創新,開發出高技術附加值產品,并實施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進程,替代進口及開拓出口市場,逐步在電子信息、汽車、家電等特定領域形成成套磨具供應優勢,使本所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實現產品優異、產業發展;在這一進程中,不斷提高產品技術成熟度、穩定并提高產品質量,做好各項服務工作,提升“三磨”品牌的美譽度,朝著品牌知名的方向發展,創造出市場優勢。健全和實施各項管理制度,做到人員管理規范、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堵塞漏洞、規范工作、程序流暢,增加本所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本所生存發展的保障能力。努力探索出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用制度的形式使全體員工形成利益共同體,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提升員工工作的自覺性與主動性,為本所的生存發展提供持續動力。通過鍥而不舍地抓好這三方面工作,努力使本所穩定而積極地朝著員工優秀、管理科學、機制有效、產品優異、產業發展、服務稱道、效益良好、品牌知名的科技型企業發展。
由此,該所全體員工迅速轉變觀念,增強市場意識,與市場經濟接軌,剝離企業辦社會部份,精兵簡政,建立激勵機制,積極組織開發新產品,迅速走出困境,使企業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
在做好企業的過程中,該所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產品,第二是管理,第三是機制,而機制在這三個方面當中又是重中之重。
抓產品。該所針對其資源配制的特點,主要找一些適合自身資源發展的產品。因為單位沒有搞大批量生產的管理經驗和市場營銷經驗,有些產品盡管該所能做,但是覺得再做下去很難做好,也很難做大。該所通過市場調研,瞄準的主要是替代進口的產品。一是這些產品技術附加值比較高,二是做這個東西也給用戶減輕了很大的壓力。過去這些產品從國外進口,訂貨周期、價格都是相應的問題。該所產品的進人,將國外產品的價格直線拉低。有些產品進入以后,國外產品的價格已經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了。另外這些行業對我們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很大的作用。盡管現在是開放的經濟,但是實際上我們國家的體制跟外面不完全一樣。所以該所有的時候也感到非常自豪與驕傲,因為他們的存在,因為他們產品的出現,有可能使我國的汽車生產線,不會因為國外的工具中斷而受影響,也不會使我國的IT生產線、家電生產線受到影響。除了經濟上的意義,該所對國家的價值得到了相應的體現。該所希望從單一的產品,逐步形成在某一個領域磨加工工具的成套性的服務,這樣給用戶提供很大的方便,對該所自身的競爭能力也是一個提升。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三磨研究所的產品能夠在特定領域里面,形成綜合服務,進而形成該所的品牌優勢和競爭優勢。由于該所是做替代進口產品的,這兩年的外貿也比過去有很大的進展。在國內能夠替代進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有相應的出路。通過近幾年的努力,該所的產品已逐步走向了歐洲市場。
抓管理。通過實踐,該所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一是成本管理是企業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徑。因為,“利潤=收入-成本”,所以降低成本是增加成本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潤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況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潤更快增長;在收入下降的情況下,降低成本可抑制利潤的下降。二是成本管理是企業抵御內外壓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外有同業競爭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內有員工改善待遇的壓力。企業用以抵御內外壓力的武器,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創新產品品種。三是成本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成本降低了,可以降低售價以擴大銷售,銷售擴大后經營基礎穩固了,才有力量提高產品質量,創新產品設計,尋求新的發展。許多企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成本失去控制的情況下盲目發展,一味在促銷和開發新產品上冒險,一旦市場萎縮或決策失誤,企業沒有抵抗能力,很快就垮下去了。
由此看來,管理的成功與否,就是看你能不能用最小的成本做出適合用戶需要的東西,該所努力朝這個方向做。過去,研究所漏洞很多,跑冒滴漏也很多,成本核算要費很大的功夫,該所借鑒了其他企業的一些經驗,比如單位的一些重要原材料已經實行了集中采購。集中采購的好處一是降低成本,另外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也非常重要。一個企業的發展如果沒有好的供應商做后盾,將來的發展是受制約的。過去大家總覺得客戶來了非常高興,各方面做得比較好,該所現在提出一個口號,即“善待客戶,善待我們的供應商”,希望與他們的供應商建立一種非常穩定的關系。
在產品質量方面,近幾年該所亦下了不少功夫。過去大家一直認為,研究所的東西可能做單件行,做批量不一定行;做樣機行,做批量的設備就不一定行。該所近幾年下了很大的氣力,尤其是過程控制這一塊,每個工藝環節的控制都在抓。目前,每一件產品出去以后,都有一個產品標識碼,哪怕一個非常小的砂輪,都是唯一的,就如同一個人的身份證一樣。通過產品標識碼,一是方便了客戶,只要報出產品標識碼,就知道是什么,就可以按原來的配方去做。另外由于每一件產品都有一個產品標識碼,這樣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追溯,產品是什么時候做的,配方、混料、壓制、燒成全部是可追溯的。這樣確實對質量管理有一個比較好的控制。
抓機制。機制問題,說到底就是要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從產品開發到跑市場到做管理,最終都是由人來做。作為高層管理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怎么想辦法讓手下的人自覺自愿地努力工作,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個企業就大有希望了。要做到這一點,實際上就是兩條:一是激勵,二是約束,兩者做好了其積極性自然就有了。
怎樣留住人才?該所的實踐表明,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多年的生產經營實踐,可能形成了一套吸引人才和挽留人才的成功經驗和辦法,但是要形成一種良好的人性化的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人才氛圍,還需要我們拿出百分之百的誠意,保證人才在成就感的滿足上、在自身價值的體現上雙豐收,在這樣的企業里,即使有人才要離開,他們也會和企業成為朋友。
近幾年,鄭州三磨所靠“三抓”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全所總收入以每年遞增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增長率快速增長,從2000年全所總收入的1573.50萬元到2007年的7259.2萬元,按照此速度,不用多久三磨所年收入將突破一億元。
為進一步提升三磨所科研能力和擴大生產規模,該所于2006年在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購買了100畝(66675平方米)土地使用權,建設新所區,以改變該所長期生產場地狹窄、生產規模小的不利局面,現新所區正在緊張建設中。
五十年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史,是一曲催人奮進的壯麗之歌,新一代“三磨人”描繪的美好明天,是一幅絢麗多彩的希望之畫。如今,“三磨人”又站在了更高更新的起點上,如同展翅的雄鷹,搏擊風雨,翱翔天空,飛向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