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再制造”不是一個新名詞。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裝備再制造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濱士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率先提出了構建再制造工程學科,國家也...
“再制造”不是一個新名詞。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裝備再制造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濱士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率先提出了構建再制造工程學科,國家也早在2005年就將再制造技術列為了關鍵技術之一,在2006年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將“再制造技術”作為24項優先發展主題之一。2009年出臺的《循環經濟法》更是將“裝備再制造”等列入國家法律章程。裝備再制造卻是一個新產業。盡管循環經濟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基于循環經濟發展起來的產業也不在少數,但裝備再制造卻始終發展得比較緩慢。目前,我國僅少量企業從事機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裝備的再制造,所從事的業務也僅僅是簡單的機床部件修理、數控改造和少量汽車、工程機械的零部件翻新。相比于美國設備維修領域再制造產品占比達85%的情況,我們的產品范圍還很窄,企業數量也不多,產業規模更是小。
可喜的是,今年初國務院頒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提出發展再制造產業化示范工程。爭取建設5~10個國家級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再制造集聚發展。選擇30家左右有一定基礎的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開展示范,選擇一批企業開展機床、工程機械、礦山機械、辦公用品等再制造試點,培育20家左右再制造專業化服務機構,到2015年再制造產業年產值達到500億元左右。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中國每年消耗大量的資源為全球提供各式各樣的商品。與此同時,13億人的消費群體又在每天不停地淘汰制造著不計其數的廢舊品。制造和修理看似分屬兩個領域,但對使用者來說卻統一于產品的使用壽命,總是希望物盡其用,將產品的殘值降到最低。發展再制造產業不僅是客戶的需要,更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需要。將可用的舊件再制造變成新的產品,應當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內容之一。很多成熟的再制造技術和管理經驗也值得重視和推廣,比如本期的主題。
從再制造技術的角度看,飛機和飛機發動機維修其實是典型的再制造產業,定檢和大修是服務保障中必需的內容。但是在我國當前的航空制造業中,在修理階段再制造技術的使用相對局限,我們的維修始終停留在有限的時間(大修期)和內容(機體、個別部件)上,更多的是換件維修和故障維修;而更嚴重的是,再制造的意識還只停留在飛機和發動機修理企業,產品設計時沒有基于再制造的考慮,產品制造過程中也缺乏基于再制造的工藝技術保障。航空產品特性決定了它的技術更新很快,但是使用換代卻比較慢,這也正是為什么發展航空產品再制造的緣由之一。基于幾十年航空維修經驗基礎的航空工業,有理由成為中國裝備再制造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