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1月19日,深圳南山區科華路附近部分居民按捺不住憤怒與不滿,抗議在科技園內建LCD工廠,排放三廢,污染空氣及周邊水廠,危害居民健康。眼神清澈的小姑娘打出“救救孩子,...
今年1月19日,深圳南山區科華路附近部分居民按捺不住憤怒與不滿,抗議在科技園內建LCD工廠,排放三廢,污染空氣及周邊水廠,危害居民健康。眼神清澈的小姑娘打出“救救孩子,保我校園”的標語,一臉凝重。居民對于三廢的恐懼與憂慮已遠遠勝過其衍生品GDP。
三廢是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的總稱,它們排放背后是讓人們有更便捷的出行,享受更高級的產品,但現在大家的目光顯然更聚焦在它們的危害上。
目前人類主要面臨著三大環境問題: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和酸雨。究其原因,三廢排放均難逃其責。
氣候變暖的盛世危言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燃料燃燒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
隨著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相應增多。除二氧化碳以外,對產生溫室效應有重要作用的氣體還有甲烷、臭氧、氯氟烴以及水汽等。
更為關鍵的是,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氣中應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沒有被吸收,導致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加,溫室效應也不斷增強。
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撒哈拉牧區曾發生持續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糧食和牧草,饑餓致死者超過150萬人。
它的直接原因便是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生態紊亂。有測算顯示,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5℃,兩極地區可能升高10℃,氣候將明顯變暖。
這并非天方夜譚。2009年聯合國環境署警告,長此以往,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進一步上升4.3℃。
人類面臨的威脅還遠不止這些。美國科學家近日發出警告,由于全球氣溫上升令北極冰層融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
有一種雨叫酸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大雨落幽燕”,這些美妙的詩詞都借助雨水勾勒出非凡意境,但若作者知曉目前還有一種雨水謂之“酸雨”,其貽害之大,恐怕便無此興致了。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質,形成了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
自然的美麗因為人類的不愛護而被銷蝕,因為酸雨,歐洲有數千個美麗的湖泊毫無生氣,聽不到蛙鳴,見不到魚躍。
生命同樣在變得脆弱,巴西的庫巴坦市,由于酸雨的毒害,有20%的居民患有氣喘病、支氣管炎或鼻炎,其中5歲以下兒童患病率竟高達38%。
海濱避暑勝地北戴河一位64歲的漁民老劉打了一輩子魚,但他年輕時搖著漁船撒網捕魚的技巧已經無法傳遞給后輩了,原因十分簡單,近海已經無魚可打。
他坐在沙灘上遙望著那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大海,眼神有些落寞,現在的老劉在浴場打工,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清理每天早晨都可能堆積如山的海草。
“我年輕時候哪有這些東西。”在腥臭的海草上行走的老劉說,那時只要一落潮,海灘上全是貝類、小螃蟹,隨便撿撿,回家再煮一下,就是一頓美味,現在的海鮮大都來自養殖,哪還有那味道呢。
潔凈而廣闊的海洋也難以從三廢的魔爪中幸免,近海則更是遍體鱗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沿海自1980年以來共發生赤潮300多次,其中1989年發生的一次持續達72天的赤潮,造成經濟損失4億元。
血鉛事件的血淚教訓
過度工業三廢排放的矛盾仍在加劇。
據統計,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對抗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群體性事件。
2009年8月,陜西東嶺集團冶煉公司范圍內兩個村莊731名兒童接受血鉛檢測后,確認615人血鉛超標,其中166人屬于中度、重度鉛中毒,需住院排鉛治療。
當時,寶雞市市長戴征社表示,對于血鉛超標事件很痛心,就此向受到影響的村民鞠躬道歉,并徹底關停了投資6億元的東嶺集團陜西東嶺冶煉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的鉛鋅冶煉項目和年產70萬噸的焦化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