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韓國造船企業開始把附加值最低的“船殼”轉移到中國建造,中國船企只能靠出賣廉價勞動力、原材料及土地資源賺點血汗錢,造船價值的絕大部分被韓方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韓國造船企業開始把附加值最低的“船殼”轉移到中國建造,中國船企只能靠出賣廉價勞動力、原材料及土地資源賺點血汗錢,造船價值的絕大部分被韓方拿走。對此,業內人士提醒,必須嚴格限制乃至禁止競爭對手以獨資和控股方式在沿海造“船殼”。韓企的“貓膩”
目前,中、日、韓三國造船業競爭格局頗類似《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其中,韓國造船業在技術、規模上均全面超過日本,世界上高附加值船舶訂單有一大半被韓國造船業奪走,韓國造船業成為世界造船業的新霸主。
然而,韓國造船業也有最大的軟肋:焊工嚴重短缺與土地成本過高。在造船廠,電焊工人占到技術工人比例的80%以上,韓國年輕人都不愿到造船廠從事又苦又累的電焊工作,招工難不說,還使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在韓國船廠,電焊工人平均年薪竟高達5萬美元,這讓許多韓國船企難以承受。此外,造船要占用大量海岸線,而在人多地少,面積僅10萬平方公里的韓國,找適合造船的海岸線也很難,即使找得到,土地所有人要價也過高。
于是,韓國的造船企業想出了一個“歪招”:讓中國替韓國解決這些難題。近年來,已有多家韓企在江浙海岸和渤海灣投資建設所謂“造船廠”。這些“造船廠”并不是完成整個船舶的建造,而是利用中國豐厚的海岸線土地資源,請中國的廉價焊工把中國產的低價船用鋼板,焊接出成本最低的“船殼”,然后將其運回韓國完成高附加值部分的船體建造。
僅韓國三星重工,去年在中國完成的“船殼”產量達到60萬載重噸,而“船殼”價值只占船舶價值的1/5。
換言之,韓國企業是把附加值最低的“船殼”轉移到中國建造,中國船企只能靠出賣廉價勞動力、原材料及土地資源賺點血汗錢,造船價值的絕大部分被韓方拿走。看著韓企造“船殼”獲利豐厚,日企也開始在中國沿海投資建“船殼”。
為他人做“嫁衣”?
眾所周知,發達國家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一大特點是,將制造業整個產業鏈條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環節如產品研發、營銷、品牌塑造留在其國內,而將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最低,能源、原材料消耗最多,污染最嚴重,廉價勞動力消耗最多的加工制造與組裝環節轉移到中國,實際是讓中國廠家為發達國家打工,這在勞動密集型消費品制造中尤為常見。
在船舶這種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制造中也采用類似的做法,把附加值最低的“船殼”轉移到中國制造,這也算韓企的一個“創新”。
據了解,在國民經濟116個產業部門中,船舶工業與其中97個部門有直接或間接關聯,同時船舶配套產品涉及到360多個學科和專業,屬于人力、資金和技術均密集的產業。目前,在勞動力成本及資金上,我國具有一定優勢,加之國內外龐大的市場需求,這為船舶工業技術上的突破和創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事實上,在我國裝備制造業領域,船舶工業是唯一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理應加快其發展。
但韓企及日企在我國沿海投資造“船殼”,不僅加劇了我國造船業技術含量最低的“船殼”部份產能盲目擴張,還能使韓企造船成本大幅度降低,相應地使中國船舶低成本優勢被削弱,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相應下降。
正如一位韓國業內人士所說:“在大連造‘分體式船體’的成本比韓國本土制造低30%以上,中國的廉價鋼材和人力是不用白不用。”中國低成本優勢被韓、日利用,成了維持韓、日造船業競爭力的利器,淪為為他人做“嫁衣”。
謹防“船殼”投資熱
低成本優勢是確保中國船舶業國際競爭力的“殺手锏”,中國船舶業要確保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就必須按“科學發展觀”要求,嚴禁沿海地方政府在“船殼”制造上對外不加節制的招商引資,更不能盲目向其提供巨額貸款。對沿海已建立的“船殼”制造廠應進行清理,同時嚴格限制乃至禁止競爭對手以獨資和控股方式在沿海造“船殼”。
此外,積極扶植地方船廠和配套設備廠進行技術升級和自主創新,對地方船舶工業進行科學布局,珍惜國內寶貴的海岸線資源,為我所用。
要制止韓國企業只造“船殼”的“掠奪方式”,中方應向韓方明確表示:歡迎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造船業,但前提是必須在中國完成整船的建造,而不是只造“船殼”,否則中方將對出口“船殼”(以“船體稅”名義)征收高額出口關稅。
當然,對其他國家如日本造船企業也應照此辦理,以遏制沿海“船殼”投資熱,嚴格限制“船殼”出口。(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