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都在安裝新壓機。”一位人造金剛石行業內人士這樣向記者描述國內人造金剛石行業的現狀。
數據顯示,2001年的時候,國內人造金剛石年產量只有16億克拉,在10年后的2011年,這一產量已經達到了124億克拉。
11月9日,黃河旋風(600172)發布公告稱,公司將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募資7.74億元,用于投資高品級超硬材料單晶產業化項目,這一項目達產后,預計公司的現有產能將提升14.11億克拉。
目前,河南境內的中南鉆石、黃河旋風和豫金剛石(300064)三家公司已經成為全世界生產規模最大的三家人造金剛石公司。
在幾家公司爭相擴產的背后,是由于國內人造金剛石價格的不斷下滑,各家公司為了確保利潤率,不得不更換最新的生產設備,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設備決定利潤
與國內人造金剛石產量急劇增長相對應的是,人造金剛石的價格10年來卻持續走低。根據行業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人造金剛石的價格已經從2001年的每克拉0.8元下滑至每克拉不到0.4元。
“其實現實當中的價格比這還低,我們現在的銷售價格只有0.3元左右。”安徽一家小型人造金剛石企業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即便如此低的價格,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利潤率仍然能達到100%,其向記者解釋,在人造金剛石行業,原材料成本基本是固定的,除了葉臘石之外,其他原材料這幾年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因此,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最主要的辦法就是采用最新的設備。
相對而言,黃河旋風在這一點上感觸最深。
10年前,黃河旋風曾經是國內人造金剛石行業最大的生產商,然而10年后的今天,由于公司的部分生產設備陳舊,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已經開始嚴重影響到公司的盈利,而目前國內人造金剛石的老大之位,也早已被擁有國企背景的中南鉆石占據。
對比目前已經在創業板上市的豫金剛石發布的2012年中期財務數據可以看出,其在人造金剛石產品上的毛利率高達47%,而從公司2009年上市以來,這一數字基本都保持在40%以上。相對而言,黃河旋風在2012年中期時的人造金剛石產品毛利率只有33.2%,此前也幾乎一直維持在30%左右的水平。
由于市場上原材料價格相差無幾,因此,導致兩家公司生產毛利率出現10%差距的關鍵原因就在于兩家公司的生產設備差異。
根據廣發證券行業分析師程振江所做的一份數據顯示,直徑560毫米的壓機單產只有70克拉,其中高品級率只有17%,算下來每克拉的成本在0.6元左右;相對而言,如果使用直徑1000毫米的壓機單產可以達到540克拉,高品級率達到50%,折算下來成本可以降至每克拉0.2元。
“這么多年下來,盡管人造金剛石價格持續走低,但是各家企業仍能維持毛利率,原因就在于更新設備,降低生產成本。”程振江認為。
投資七年收回
正是由于“設備決定利潤”的產業邏輯,導致目前國內各家人造金剛石生產企業紛紛斥資采購全新的設備。
然而,由于采購一臺壓機動輒上百萬元,也要求生產企業必須具有有效的融資渠道,因此,目前全球人造金剛石行業當中產能規模最大的三家公司全部來自中國,分別是擁有國資背景的中南鉆石,主板上市的黃河旋風以及創業板上市的豫金剛石,而中南鉆石目前正謀求借殼江南紅箭(000519)完成上市。
“中南鉆石和豫金剛石幾乎每天都在安裝新壓機,作為當年行業老大的黃河旋風,再不追趕連第二的位置也保不住了。”北京一家給上述公司提供上游原料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面對這一競爭壓力,黃河旋風在內部也多次強調,“決不甘做第二。”
也正是基于此,11月9日,黃河旋風披露公司將面向大股東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定向增發1.2億股,合計募集資金7.74億元用于產能擴張。
按照黃河旋風在定向增發公告當中披露的信息,公司將利用這筆資金采購1389臺新型的超高壓合成裝備,預計將公司的現有產能再提高14億克拉。
而根據黃河旋風所做的盈利估值,這批設備投產之后的利潤率將達到20%以上,高于目前公司15.7%的利潤率。
在2009年豫金剛石上市募集資金時,對于投資收益率的預期為27%,相對而言,此次黃河旋風募集資金的預期收益率已經相對出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批投資7.7億元的新設備未來投產之后每年貢獻的利潤只有1.2億元左右,因此最少需要6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再加上1年的建設期,這筆投資的成本最少要在7年以后才能收回。
而接受記者采訪的行業內人士均認為,目前國內在人造金剛石上單晶類產品上的競爭已經陷入價格戰。那么,未來國內金剛石行業是否會因為產能過剩而導致收益預期變化?
對此,黃河旋風證券部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從目前行業已經披露的數據來看,沒有出現任何產能過剩的跡象,整個行業目前還在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長。”
然而從投資者情緒來看,似乎對于公司這一定向增發方案并未給出太多期許。截至11月14日收盤時,黃河旋風股價報收于每股6.58元,已經跌破6.72元的增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