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7年對于中國機床工具行業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一方面,行業繼續保持高位運行,專家預測,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年增長率將繼續保持在30%左右,同時產品結構有所進步,數控機床產品的比重和...
2007年對于中國機床工具行業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一方面,行業繼續保持高位運行,專家預測,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年增長率將繼續保持在30%左右,同時產品結構有所進步,數控機床產品的比重和金額明顯上升;另一方面,政策對裝備制造業的導向作用卻有所搖擺,從“十一五規劃”、《國務院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若干發展意見》等一系列鼓勵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的相繼實施,到《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等一系列更傾向于引進重大裝備、對國產設備有所壓制的政策相繼出臺。
緣于此,很多業內人士似乎都對2008年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的發展表達了隱憂,更對我國幾年來大力提倡的振興國產裝備制造業的初衷產生了置疑。應對原材料漲價、國際競爭加劇、政策傾斜等因素的變化,2008年,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將何去何從?誰又將在新一輪博奕中勝出?所有機床工具企業似乎都將受到拷問。
信號:拐點出現?
在高位運行的中國經濟環境下,許多行業都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面臨結構性調整,龍頭公司高層的一句言論,國家政策法規的一點點調整,都可能引起風聲鶴唳的效果。
2007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了《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并自2007年7月1日起實行。這次調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控制外貿出口的過快增長,緩解我國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進出口貿易的平衡。
按《通知》規定,機械產品降低出口退稅率的共有219個海關稅號,其中機床工具行業36個稅號,簡稱36種。降稅的產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屬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的產品;二是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產品。調整后機床工具行業出口退稅率為:
(1)金屬加工機床除刨床、插床、拉床、鋸床或切斷機為11%外,其他機床和數控裝置、鑄造機械都是17%;
(2)非金屬加工機床為13%;
(3)金屬和非金屬加工機床零件、附件、工件夾具、分度頭、量具都是13%;
(4)磨料磨具、鍛壓或沖壓工具、銑削、車削、鏜孔、鉸孔、鉆孔、攻絲等工具,可互換工具和帶鋸片以及機床鑄件都是5%。
2007年9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商務部頒布了關于《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的通知(發改工業[2007]2515號),11月13日,頒布《進口貼息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國家鼓勵進口的四部分內容以貼息方法給予財政支持。
具體說來,一是先進技術,也就是國內尚未掌握的先進裝備設計制造技術、農林類先進技術,國家批準或核準的重點建設工程引進的先進技術;二是重要設備,指目前國內尚不能自行研發制造,國民經濟各領域急需的重要裝備;三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主要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鼓勵類目錄中,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確定重點支持的16個領域范圍內選擇的重點行業;四是資源性產品和原材料。
結合這2項進出口政策,不難發現,對于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產品,尤其是原材料產品,不論進口還是出口,都進行了嚴格的控制,在政策上即不予鼓勵;而對于先進技術和高端設備,則在進出口環節都亮起了綠燈。
這就與2007年1月22日發布的《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2006年修訂)》、2007年10月31日發布的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以及此前“十一五”規劃、《關于落實國務院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等政策引導方向是一致的。
事實上,這一系列措施也確有成效。2007年,中國數控機床產量超過12萬臺,實現了50%的增長。尤其可喜的是,數控機床產值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表明經過產品結構調整,中國機床工具企業的整體制造水平有所提升。
不得不提的是,雖然中國機床工具產品進口增速放緩,出口增速加快,但進出口逆差依然巨大。尤其是高檔機床,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這對“裝備大國”、“制造大國”的中國而言,依然是一塊心病。而在此前一提再提的“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的口號引導下,以及“國產首臺首套”予以政策補助等政策還未落實之際,卻又提出國內企業重大技術裝備實行先征稅后返回的優惠政策,以及對引進重大技術裝備的企業進行進口貼息,是否對振興國產裝備制造業是一拳重擊?
緩解貿易順差VS振興裝備制造業
隨著中國經濟多年高位運行,以及對外貿易順差地不斷加大,中國越來越受到來自國際的壓力。貿易壁壘、反傾銷調查之層出不窮,對人民幣升值的不斷呼吁,使正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長期站在國際舞臺的風口浪尖上。
為緩解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同時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我們從進出口稅率、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等多方面進行了調整以平衡外匯問題。而且這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從2007年7月1日實施的《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使傳統出口產品增速明顯放緩。
但不應忽視的是,對機械行業,尤其是其中的機床工具行業而言,減少貿易順差卻并不是當務之急。因為這個行業長期處于巨額貿易逆差的境況,尤其在高端產品領域,進口產品幾乎一統天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采取鼓勵進口的措施的話,進口裝備與國內產品的競爭恐怕會更加激烈,沖突也更強,如此,振興國產裝備制造業又從何談起呢?
對此,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就表示:“希望鼓勵進口所采取的措施對不同行業有所區別,要防止對振興裝備制造業產生不利影響”。他同時指出,在鼓勵進口的政策下,內資企業發展此類產品的環境將不可避免地趨于嚴峻。
也有專家表示對進口貼息政策表示了理解,“這主要是為了緩解目前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減弱今后貿易伙伴以反補貼等方式對我國出口行業進行制裁的可能性。”
而且,分析《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機床工具行業涉及的先進技術有:高檔數控機床及功能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涉及的重點行業是數控機床關鍵零部件及刀具制造和三軸以上聯動的高速、精密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及交流伺服裝置、直線電機制造。
其中,機床工具行業涉及的產品包括:鏜銑加工中心,柔性加工單元,車削中心,數控平面磨床,數控磨床,龍門數控銑床,金屬珩磨機床,單柱、雙柱、四柱萬能液壓機,金剛石液壓機,數控切割機,精密運動控制相關的工藝和專用裝備,高速、高精密機械手共計12種產品。
以上產品確實是國內制造業急需的高端產品,國內企業或者不能生產,或者雖然生產了但精度、穩定性難以保障,在市場上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如果不鼓勵引進,或強制要求使用國產設備,難免會出現不能滿足生產的情況,這對于整個工業領域的發展來說,也不一定是好事;而通過貼息的方式進行引進,對生產企業而言是更加方便了,也為他們生產更高水平的產品提供了便利。在某種程度上來看,也可以促進整個機械行業的發展。
關鍵問題在于,對進口的企業,在鼓勵企業進口高端技術和設備的同時,要強化其引進消化吸引再創新的工作,使其在引進的過程中,切實提高自己的生產水平。對國內制造企業而言,也要多與用戶企業交流,對比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的差距,快速實現技術的升級換代;對于國家而言,則要敏銳掌握行業技術發展現狀,對于國產設備發展較快,已經能夠替代進口的產品及時予以鼓勵,減少對進口產品的補貼,使國產設備制造商和使用商都能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