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贛州稀土"采礦權證減半對于省相關部門發布的這一消息,記者在國土資源部官方網站上得到了證實,文件發布編號為2012年第21號。記者通過仔細查閱并對照往年的數據發現,此前國內稀土探礦...
"贛州稀土"采礦權證減半
對于省相關部門發布的這一消息,記者在國土資源部官方網站上得到了證實,文件發布編號為2012年第21號。記者通過仔細查閱并對照往年的數據發現,此前國內稀土探礦證的數量也為10張,與此次公布數量保持一致。但采礦權證比原有數量有所減少,僅有67張,比之前減少了46張。而擁有"稀土王國"之稱的贛州,該市的龍頭老大--"贛州稀土"手中的采礦權證數量也銳減,由原來的88張減少到了44張。
14日,贛州一稀土界的業內人士稱,國家對稀土開采環節的整治工作一直在做。這次對稀土采礦權證的規范,主要是針對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產區。
據悉,北方稀土采礦權主要集中在包鋼手中,南方的采礦權則廣泛分布于各稀土大省。而此前江西共有89張采礦證,"贛州稀土"一家就持有88個采礦權證,福建共有6張,廣東省所有的4個采礦權證都由廣晟有色持有。
減少采礦權證有利于行業整合
自去年以來,在高額利潤的刺激下,稀土企業就陷入了亂采亂挖、無計劃超計劃生產等惡性循環狀態。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上述局面,今年7月,國土部牽頭多部門擬定的稀土礦產采礦權準入條件規定:除對礦山資源量和規模進行嚴格限制外,還將對生產企業設立主營業務收入必須超過10億元的高門檻。
"稀土采礦權大幅減少,目的是改變稀土礦山'多、小、散、亂'的局面,礦山開采環節開始逐步向大企業傾斜,有利于稀土行業的繼續整合。"贛州一稀土企業人士稱。
記者了解到,目前,以稀土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已具雛形。內蒙古、廣東、福建等地基本完成區域內稀土資源整合和冶煉企業的兼并重組,組建省一級的稀土企業集團。而作為稀土大省江西也在加快兼并重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