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對于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而言可謂流年不利:繼美對華光伏產品征收關稅之后,9月6日,歐盟也正式對華光伏發起反侵銷調查,太陽能“貿易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國光伏產業節節敗退。
據美國投資機構MaximGroup最新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債務累積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含1110億人人民幣。整個光伏業負債率已經過70%,連昔日雙雄賽維和尚德也岌岌可危。
記者觀察,目前光伏產業面臨外憂內患:外部是產能過剩、價格暴跌、出口不佳、外圍惡化、資金短缺,內部是過度依賴政府補貼、核心技術匱乏、庫存過高、回收賬款延后、設備老化。積重難返的結局,無外乎轟然倒地或斷臂求生。這也為中國工程機械制造產業提供警醒:低價競爭是把雙刃劍,一旦被對手以“反傾銷”之名擋回,鮮血淋漓的可能是自己。
低價競爭導致利潤灘薄,難以完成技術轉型升級,降低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據21-sun記者了解,機械制造行業自2009年毛利潤連續三年下降,從30.14%下降到2011年的28.1%.其中,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和成本不斷上升是主因。
利潤空間不斷萎縮,現有的融資環境和經濟環境,也使得企業不敢也不愿去承擔技術升級帶來的風險,只期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營銷渠道的完善來彌補技術上的短板。一旦遭遇經濟周期或市場惡化,只能通過減產、停產、削減渠道和裁員等方式渡過難關。這樣的“斷臂求生”即使能幫助企業熬過“冬天”,也已元氣大傷,重拾信心更不知何年何月。
在國際舞臺上,低價競爭也常常導致貿易摩擦,特別遇到世界經濟不景氣時,傾銷與反傾銷之爭往往更加激烈。今年8月30日,美國商務部修改對華新充氣工程機械輪胎反傾銷和反補貼終裁,其中傾銷稅率修改為5.10%-210.48%,反補貼稅率修改為2.52%-14%。
誠然,在海外直接投資建廠、或者通過與海外工廠合資的方式可以轉移產能,繞過“反傾銷”這道門檻,但當地政府一旦認為公司的定價低于本土廠商,也會采取其他措施來限制企業發展,這樣更加得不償失。因此,如何擺脫廉價劣質之名和實現產品轉型升級,避免走光伏產業老路,依然是擺在中國工程機械及其配套件企業面前的一道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