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漲價、人民幣升值……我國制造業長期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正在消失,制造業規模持續增長,效益卻明顯下滑。專家認...
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漲價、人民幣升值……我國制造業長期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正在消失,制造業規模持續增長,效益卻明顯下滑。專家認為,隨著“低成本優勢”的消失,我國制造業“粗放增長”道路也即將走到盡頭,盡快實現從低端向高端的轉型升級,是今后我國制造業的必然選擇。
規模增長效益下滑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大企業峰會上,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說,2012中國制造業500強,總體規模大幅增長,營業收入總額達21.7萬億元,同比增長21.86%;資產總額達19.7萬億元,同比增長17.27%;從業人數達1261萬人,同比增長10.00%。
與此同時,企業總體效益下滑明顯。制造業500強企業利潤總額6304.5億元,同比減少13.66%,虧損企業14家,比上年多8家;收入利潤率2.90%,同比降低1.24%;平均資產利潤率3.18%,同比下降1.22%。
“低成本優勢”消失
“勞動力總量大、成本低曾是我國制造業的突出優勢,隨著人口結構變化,這一優勢在不斷流失。”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說,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大面積“用工荒”、工資薪酬快速上漲就是例證。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依靠閑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費的自然資源,拿下了全球低端產品市場。隨著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對能源資源的需求持續提升,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趨勢不可逆轉,直接推動制造業生產成本上升。
技術創新能力仍然薄弱,大量制造業企業處于產業鏈底層,從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李錦說,以服裝、機電、化工等為例,主要途徑是代理品牌加工,特點是勞動密集,生產、管理簡單,但能源消耗大,污染也較為嚴重。“技術引進上一直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引進、輕消化,重模仿、輕創新問題。”他說。
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隨著低成本優勢的消失,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粗放型”增長也即將走到盡頭。專家認為,應對新形勢下的全球競爭,我國制造業應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告別“粗放增長”不斷增強我國工業核心競爭力。
專家建議,制造業企業應“練好內功”,培育本土市場競爭力,采取漸進式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繆榮認為,制造業企業的國際化,首先應是技術研發環節的國際化,其次是市場銷售環節的國際化,最后才是生產環節。一味依靠外資和技術,追求高速增長,只能成為“代加工廠”。
從低端產品起家,向高端產品積累和創新,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李錦認為,長遠看還應推動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建議謀劃新的工業化基地和園區,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推動制造業布局向集約高效、協調優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