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廉價勞動力為優勢的“中國制造”如今越來越受到挑戰。近來,一些外國工商企業組織和機構發表報告稱,在華外企對勞動力成本激增讓他們感覺很有壓力,不少企業考慮將工廠遷至工資水平更低的一些東南亞國家。據法國外貿銀行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未來4年里,中國的勞工成本將趕上美國,5年里將趕上歐元區國家,7年里趕上日本。
勞動力漲價是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力資源出口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然而,隨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勞動力結構的改變,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少。據統計,從2009年至2012年,中國勞動力基本工資年增長率逐年遞增,2012年上半年中國城市居民工資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3%,農民工工資也上漲了14.9%。
國家信心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巨大的出口紅利來源于低價的勞動力要素,勞動力要素價格長期以來被嚴重低估。未來10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將處于上升階段,廉價工資已很難吸引更多的勞動力供給。對中國而言,數量化的人口紅利已一去不復返了。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張茉楠說,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在加快。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老齡化人口占整個人口比重為8.9%,而到2050年時,老齡化人口將占到30%,這種老齡化情況是哪個國家都沒有遇到的,因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化后,適齡勞動力和從農村轉移出的勞動力在減少,從供給結構看,人口紅利2015年將處于劉易斯拐點,勞動力人口比重在2011年出現10年來首次下降。
中國國際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徐洪才對本報記者分析說,通貨膨脹造成勞動力生活成本上升以及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中國勞動力工資水平也逐漸與國際接軌,這些因素也造成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短期趕超歐美不可能
中國勞工工資真的會快速上漲嗎?中國勞動力還有優勢嗎?專家們認為,外國機構的預測有些言過其實。
徐洪才認為,中國低端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會在短期內消失。首先,從指標上看,美國制造業工人平均工資比我國工人高很多倍,中國工人工資不可能短時間內趕上來。其次,從供給上看,中國農村還有富余勞動力需要就業。最后,從成本上看,跨國公司轉移工廠也需要花費很多成本,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測,盡管中國過剩的勞動力供給正在減少,但要到2020年至2025年之間的某個時段才會完全消耗掉。
“雖然我國工人工資現在比越南、老撾等國高,但與亞洲四小龍、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是低的,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張茉楠指出,中國絕對量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還是比較小的。這么多年來我國人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還不算大,我國制造業工人工資與發達國家差距還很大,所以說幾年內中國勞動力成本趕上歐美發達國家的說法有點夸張。
要向人口素質要紅利
無論怎樣,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一個大趨勢,未來將怎樣尋找新優勢?
張茉楠認為,過去靠勞動力低價格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現在已不再可能。當務之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者素質,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這是中國必須走的一條道路。
勞動力成本上升從另一方面也敦促中國企業加快產業升級轉型的步伐。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曾指出,適度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將促使企業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加快轉型升級,而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相信勞動力的素質也會相應提高,勞動力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這就為加快外貿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新動力。
專家指出,中國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同時,人才培育結構也應同步優化調整。徐洪才表示,今后要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加教育投入,產業轉型和升級也有待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張茉楠也認為,要在人口紅利窗口期沒封閉時,迅速培育大量高素質產業工人,如果勞動力不升級很難實現產業升級。要從過去向人口數量要紅利到向人口素質要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