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國產高效刀具的高端市場占有率,要從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40%,從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國防軍工等現代制造業,選擇幾個頂級生產線,在加工技術和切削刀具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從而在整體上提升我國刀具企業的競爭力。”近日在京舉行的首屆中國金屬刀具產業峰會上,中國機床總公司總裁郝明提出了這樣的藍圖。
刀具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切削加工中的重要的工藝裝備,決定了制造業中零件的加工效率、精度、質量。據中國機械工業金屬切削刀具技術協會提供的數據,2011年我國的金屬切削刀具總量上有所增長,而消耗的進口刀具比2010年增長25%;從消費結構上看,我國消耗的國產刀具中,高速鋼刀具約為69%,硬質合金刀具只占到約28%。在世界范圍的工業中,刀具消耗的比例大概是:高速鋼刀具占35%,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刀具占10%,而焊接硬質合金刀具、整體硬質合金等則占了余下部分。
“這樣的比例說明,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的刀具消費國,但我們的金屬切削總體水平還不高,其消費結構甚至無法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機械工業金屬切削刀具技術協會常務理事楊曉認為,就目前而言,我國刀具業的材料升級換代非常必要,“例如,如果我們運用含鈷的高性能高速鋼甚至粉末冶金高速鋼來代替現在普遍使用的普通高速鋼,我們的高速鋼刀具制造水平就能上一個大臺階。”
據了解,在歐美發達國家,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高速鋼刀具的市場份額也逐漸被硬質合金刀具所蠶食,但隨著粉末冶金高速鋼刀具的問世,高速鋼刀具的市場占有率又有所回升。這是因為粉末冶金高速鋼刀具與普通高速鋼刀具相比,硬度更高、韌性更好、更耐磨損、因此更受用戶歡迎。
事實上,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制造業和服務之間的邊界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東方電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政對此也深有同感:“當前,金屬切削刀具用戶的需求已經不局限于產品本身,對服務和解決方案的需求越來越突出。”
“數據顯示,美國有近60%的公司已經把制造和服務產品結合在一起,而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這一趨勢也越發明顯。”郝明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外制造商都認為,傳統以生產效率來贏得進口的制造業,現在更多地通過服務來提高增加值,服務已被視為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楊曉指出,國內的刀具企業要想在與國際廠商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重視用戶體驗將是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就他看來,很多國內刀具企業在產品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存在不夠重視用戶體驗的問題。
楊曉透露,他曾經訪問了幾家國內刀具制造企業,其中既有老牌的國有大型刀具企業,也有銷售量非常領先的股份制企業,還有一些民營企業。他們在向用戶介紹自己的公司時,往往不是介紹自家能為用戶提供什么樣的服務,能為用戶解決什么問題,而是偏重于自己有什么樣的設備,還往往將設備的制造商和設備的型號都一一介紹。實際上,大部分用戶企業并不了解制造商的這些設備代表了什么。
“我在瓦爾特刀具(著名國際刀具品牌)服務了8年,直到離開的那天,對該公司生產刀片的設備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我清楚他們能給用戶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能幫用戶提高多少生產效率,能幫用戶降低多少生產成本。我也清楚他們的產品特點是什么,清楚根據不同的使用條件該選擇怎么樣的刀具,以及該怎么樣正確地使用這些刀具。”楊曉坦率地說,從來沒有一個用戶向他打聽過瓦爾特的刀片是用什么型號的設備生產出來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用手機,但是這些手機是用什么設備生產出來的,我們可能都是一無所知,大家關心的只是這些手機性能如何,新增加了哪些功能。“如果我們的刀具廠商沉醉于自己的天地中,熱衷于自己擁有了什么樣的好設備并為此沾沾自喜,而不去重視用戶體驗,根據用戶的需求去開發、制造、銷售產品,中國的刀具就很難在國際競爭中獲得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