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廣東佛山街頭,陶瓷廠商的廣告隨處可見。曾幾何時,全國一半的裝修用墻磚,還有陶瓷潔具,都產自這個珠三角腹地的地級市。開辟滾滾財源的同時,佛山的陶瓷業也一度成為污染大戶和耗能大戶。
“以前陶瓷廠的街道上落滿灰塵。燒窯釋放的二氧化硫,到天上變成酸雨。”一位佛山官員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佛山開始轉型,向低端高污染產業道別。
3年前,佛山市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中心聯合成立陶瓷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利用中科院的人才支撐陶瓷業技術升級。技術中心工作成效斐然。3年來,包括窯爐余熱利用、煙氣脫硫除塵、廢渣循環利用在內的一系列循環技術已經在業內推廣。佛山陶瓷企業在中心的幫助下開發出了許多高端產品,比如能在夏天將陽光反射出房間的建材等。
佛山陶瓷業的進步,是佛山各行業借助中科院智力轉型的一個縮影。
佛山人傳統上精于制造業。除了陶瓷,家具和機床裝備也是佛山的長項。佛山的財富七成是民企制造的,而制造品中七成內銷。佛山也因此成為全國最富的五個地級市之一。
但近幾年,隨著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以及環保標準的提高,佛山的實體生意利潤變薄,日子越來越難。
佛山市市長劉悅倫告訴記者:“有個企業家告訴我,他擁有一個30多人的房地產公司,還有一個4000多人的工廠,還開了一個小貸公司。他感覺干工廠太困難,賺錢比房地產慢得多。”
虛擬經濟不是佛山人所長。佛山政府期望能實現制造業的高技術轉型。但是,“目前佛山只有三分之一的企業愿意轉型升級。許多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能轉’。”劉悅倫說。
企業家不敢轉型的原因,在于對高端模式沒有把握,他們面前沒有樣板,也沒跟高科技打過交道。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佛山市政府與中科院合作,力圖將國內外先進的上游技術帶到佛山,實現高端成果在佛山產業化。
2009年1月,廣東省與中科院全面戰略合作啟動。當年7月,佛山市政府與中科院簽約共建中科院佛山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下設7個分中心,涉及環保、材料、生物醫藥等行業。
在佛山育成中心設在順德的工業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里,記者看到了諸多研發成果。比如說木工曲線鋸,或專用的工業集成電路等。中科院計算所副研究員陳冰冰是這里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他們的一些產品打破了國外壟斷,有望大幅降低相關成本。
“我們來到這里,是以創業者的心態跟企業家打交道。”陳冰冰認為,企業家沒有足夠的資源招徠人才,由政府出資,作為中間人去組織平臺,是實用的形式。
中科院廣州化學所的研究員許凱,幾年前來到佛山育成中心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中心,擔任常務副主任。他告訴我們,除了在中心大樓的實驗室工作外,他們還要去企業里進行中試。目前他們和企業合作成熟的產品,包括一種陶瓷添加劑,還有一種電池內膜,都即將進入生產線階段。
而在育成中心的南海生物醫藥中心內,新型醫療器械和疫苗正在開發當中。眾多高端生物儀器為來做實驗的企業提供廉價公共技術平臺。
3年來,院市合作已創造出300多億元的產值。據介紹,目前佛山引進中科院研發團隊36個,中科院有關研究所與佛山企業的合作項目500多項,其中形成產品近60多項。無論是科技項目數、參與的科研人員數量,還是經濟社會效益指標方面,佛山中心均居中科院在全國各地組建的17個育成中心前列。
隨著中科院育成中心的成功運行,德國和英國的一些頂級科研機構也相繼與佛山接洽進駐。
劉悅倫介紹說,今年3月,佛山市與中科院又合作共建了“佛山市中科院產業技術研究院”。除過去每年投入的3000萬元院市合作專項資金外,佛山市政府還會設立1億元以上的政府引導基金,推動研究院建設。據介紹,這是中科院目前在國內建設的唯一產業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