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1月,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發布的“中國低成本制造業周期的終結”報告指出,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削弱,一些產業已開始出現滑坡,許多跨國公司正重新考慮在中國的發展戰略。...
2012年1月,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發布的“中國低成本制造業周期的終結”報告指出,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削弱,一些產業已開始出現滑坡,許多跨國公司正重新考慮在中國的發展戰略。早些時候,全球商業咨詢機構Alix Partners發布的報告也指出,到2015年,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將趕上美國,印度、越南、墨西哥和俄羅斯等國的制造業成本將比中國更具競爭力。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后,美、英、法等發達國家也正加緊重振制造業。
中國制造業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有落入“三明治陷阱”的危險。在此背景下,我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如何客觀地認識挑戰,發揮制造業現有優勢,把握發展機遇,如何轉變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戰略,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就成為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制造業正面臨“雙向擠壓”
如果我國制造業不能快速實現轉型升級,在高端制造業產品尚未具備競爭力的條件下,中低端制造業產品的競爭力也將被削弱,制造業“產業空心化”的風險將不斷增加,我國全球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將受到嚴重威脅。
無論是羅蘭·貝格公司發布的“中國低成本制造業周期的終結”報告,還是Alix Partners發布的《2011年美國制造業外包成本指數》報告,所傳達出的核心信息都是我國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削弱。雖然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值占到全球制造業產值的19.8%,超過美國的19.4%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然而,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正面臨著落入“三明治陷阱”的風險。
(一)美、英、法等發達國家正加速重振制造業
羅蘭·貝格在報告中建議,跨國公司應考慮將企業遷出中國,這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的思路不謀而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反思金融危機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振制造業。2011年6月,美國正式啟動“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旨在加快搶占21世紀先進制造業的制高點。同年12月,白宮宣布成立制造業政策辦公室,推動美國制造業復蘇和出口。奧巴馬在2012年《國情咨文》中再次強調,美國正面臨把制造業從中國等地遷回來的大好機會。英國政府2011年發布了《英國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主要策略和行動計劃》,對制造業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定位,并強調重新重視制造業的發展。法國政府也在2010年3月宣布五年內要將制造業產出增加25%。
美、英、法等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將給我國制造業在承接產業轉移、技術進步與產品出口等方面帶來新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一是吸引部分高端制造企業回流,可能使我國的高端制造業出現“逆轉移”,加劇我國產業結構失衡。二是發達國家加緊從技術、規則和市場等方面設置新的門檻,使我國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難度加大,將給我國制造業的趕超發展帶來壓力。三是國際貿易摩擦升級,如美國建立貿易執法機構,專門負責調查中國等國家的“不公平貿易”,將加大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壓力。
(二)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陣地
Alix Partners的研究報告指出,到2015年,中國制造業成本將趕上美國,競爭優勢不再。同時,越南、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國家和地區以比中國更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工業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新陣地。羅蘭·貝格公司的研究也表明,中國一些產業正發生著轉移,從“中國制造”轉向“越南制造”,包括石油化工、照相機、鐘表、服裝、筆記本、玩具等產業。近兩年,英特爾公司在越南建立了一個組裝與測試工廠,香港利豐公司則將產品生產轉移到越南,越南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最大的生產基地。
隨著中國低成本優勢的逐步削弱,發展中國家以更低成本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趨勢還將繼續,它們將充分利用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調整產業分工的機遇,發揮本國的低成本優勢,在中低檔產品市場承接產業轉移。在此背景下,如果我國制造業不能快速實現轉型升級,在高端制造業產品尚未具備競爭力的條件下,中低端制造業產品的競爭力也將被削弱,制造業“產業空心化”的風險將不斷增加,我國全球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將受到嚴重威脅。
二、中國制造業的優勢與機遇
我國具有大國大市場的突出優勢,這是中小國家難以比擬的,一些跨國公司主要是基于貼近我國市場的考慮而選擇在中國境內生產。
當然,在清醒認識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雙向擠壓”嚴峻挑戰的同時,也要客觀分析過去幾十年來我國制造業形成的戰略優勢及全球制造業調整帶來的發展機遇。
(一)雄厚的制造業產業基礎和技術基礎
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體系,制造業的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位,建立了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一大批企業技術中心,基本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先進的創新成果。我國制造業所具有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基礎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建立。
(二)巨大的國內外市場需求潛力
我國具有大國大市場的突出優勢,這是中小國家難以比擬的,一些跨國公司主要是基于貼近我國市場的考慮而選擇在中國境內生產。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依然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的市場需求,也將拉動我國制造業中低端產品的出口增長。
(三)強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
中央提出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并相繼頒布實施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智能制造發展專項等,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這些舉措將為推進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加速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四)面臨制造業國際化的良好機遇
“走出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歐債危機盡管給我國制造業產品的出口帶來一定的壓力,但也給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歐洲制造業企業正展開新一輪的產業轉移,“把新產品、新技術帶到中國”逐漸成為一些歐洲制造業企業的自主選擇。與此同時,歐債危機也給中國制造業企業提供了一次“走出去”的難得機遇,中國制造企業因此擁有了更多購買和投資歐洲資產的機會。
三、中國制造業的應對之策
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發布的《“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將《規劃》作為指導未來5—10年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行動綱領,有力推進、有序實施。
基于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形勢和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階段與戰略優勢,在未來十年或更長一段時間,我國制造業應繼續保持和擴大現有優勢,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建議采取以下六個方面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
一是要以法規的形式確立制造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二是要在國家層面設立制造業發展協調辦公室,統籌國家的各類資源,擴大和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優勢地位。三是要成立制造業發展專家組,研究制定我國制造業中長期戰略規劃。四是總結世界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實施經驗,建立促進制造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二)加快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發布的《“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將《規劃》作為指導未來5—10年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行動綱領,有力推進、有序實施。二是地方政府要切實轉變制造業發展的慣性思維,從依靠鋪攤子、上項目的要素消耗向依靠技術創新、提高勞動力素質和管理水平轉變,從依靠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三是要研究制訂“制造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三)大力推進自主創新,促進高端制造業發展
一是加快出臺并實施制造業領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如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十二五”規劃等。二是統籌利用相關科技資源,做好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等的銜接。三是抓好“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通過研發和應用智能制造裝備,提升國內制造業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水平。四是以產業技術創新為重點,扶持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航空、汽車、機床等戰略性產業。
(四)建立健全在華跨國公司監測預警機制
一是加快建立在華跨國公司的監測預警機制,密切關注美、日、德等國家在華跨國公司的動向及戰略調整方向,對有轉移苗頭的跨國公司進行及時溝通協調,改善其在華經營環境。二是研究分析跨國公司轉移可能對我國制造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時部署,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維護我國制造業的產業安全。三是加強中西部地區與跨國公司在國內進行產業轉移的對接,鼓勵跨國公司向我國欠發達地區轉移產能。
(五)運用綜合政策手段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力
一是要加大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制造業,加速推動貸款對制造業的定向投放和滲透。二是要切實減輕制造企業的稅收負擔,尤其是對產品有國際競爭力的小微企業,要在稅收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更大動力。三是要研究制定我國制造業研發信貸政策,運用金融手段激勵制造業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四是要運用關稅、匯率手段擴大產品出口,切實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并在不違反WTO相關規定的前提下,適當降低相關制造產品的出口關稅。五是要研究制定我國制造業人才發展戰略,出臺《我國中長期制造業發展人才規劃》,加強人才引進和教育培訓,壯大我國制造業人才隊伍。
(六)引導企業走出去,推進制造業國際化
一是要繼續加強制造業走出去信息服務,及時發布國外產品需求、投資合作信息,擴大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提高對外投資的成功率。二是健全完善投資平臺,引導中小制造企業“抱團”走出去,降低投資風險。三是利用歐債危機契機,引導制造企業更多地通過多種渠道,如IMF、G20購買和投資歐洲資產,以減少風險確保投資回報率。
(作者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