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者按】近一時期,光伏外部市場“壞”消息頻傳,不斷沖擊著處于整合期的國內光伏產業。在德國企業將步美國后塵,向中國提出針對光伏產業的“雙反”調查消息傳出之后,有確切消息稱德國政府2...
【編者按】近一時期,光伏外部市場“壞”消息頻傳,不斷沖擊著處于整合期的國內光伏產業。在德國企業將步美國后塵,向中國提出針對光伏產業的“雙反”調查消息傳出之后,有確切消息稱德國政府2月29日正式簽署光伏補貼削減政策。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展開了針對國內兩大光伏企業尚德與天合的“雙反”調查,并將在3月19日公布對中國光伏企業征收懲罰性關稅的結果。
由此不難看出,國內光伏企業最為重要的德國、美國兩大光伏市場同時面臨重大調整,其光伏市場的大門漸漸向國內光伏企業關閉,倒逼國內光伏企業開始轉向,以尋找其他的市場空間謀求發展。
德、美光伏市場萎縮成定局
“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成為國內光伏企業的最新寫照。
繼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提出“雙反”調查后,今年2月中旬,擁有800家成員的德國太陽能經濟聯合會預計也將在3月份向歐盟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調查。此事尚未塵埃落定,2月29日,德國總理內閣正式簽署了削減光伏補貼的提案,削減本國光伏補貼的幅度高達30%,執行時間也從原定的4月1日提前至3月9日。
德國市場動蕩與補貼降低對長期依賴歐盟市場出口的中國光伏企業造成重大打擊,業內悲觀情緒彌漫。迪思普研信息咨詢公司高級市場分析師廉銳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德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2011全年的光伏裝機規模達到7.5吉瓦,僅去年12月份一個月份就新增裝機容量3吉瓦,這樣的裝機速度與德國制定的2012年全年3吉瓦的裝機目標明顯失調。德國政府希望通過削減補貼來控制國內裝機速度,減輕補貼帶來的沉重財政壓力。德國光伏市場波動與政策環境的改變,對長期依賴出口歐洲市場的中國光伏企業非常不利。”
同一時期,美國也一直并未停息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雙反”調查。目前兩家國內最重要光伏企業尚德和天合已經成為美國“雙反”調查的重點對象。3月19日,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征收懲罰性關稅也將作出最終的定論。“一旦調查結果成立,國內光伏企業將陷入被征收高額懲罰性關稅的處境。而隨著當前光伏組件價格不斷下降,組件企業的利潤空間已經非常小,高額的關稅將把國內很多光伏企業的產品拒之美國市場門外,”但廉銳同時強調,“美國光伏市場前景太大,即使征收高額稅收,國內光伏企業也不會輕易放棄美國市場,而稅率帶來的直接影響則是提高了美國當地運營商的開發電站的成本。美國對中國征收高額關稅的同時,也是以延緩美國太陽能產業發展為代價的,造成一種雙輸的局面。”
尚德電力投資者關系經理張建敏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說:“光伏產業發展之初就是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產業,上游有美國原材料制造,設備制造,下游有中國制造優勢,大家的分工協作共同推動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并不存在中國企業向某一個國家進行產品傾銷的現象。目前,太陽能迎來了大規模應用發展契機,整個產業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技術提升的空間還非常大,太陽能產業也將向細分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這些才應該是中、美、德共同關注的地方,而不是貿易戰。”
據記者截稿時獲悉最新的預測消息是,美國將會對天合、尚德征收不同的關稅標準,但幅度不超過40%,對國內其他國內光伏企業征收超過100%的懲罰性進口關稅。
毫無懸念,種種跡象顯示,2012德國、美國光伏市場萎縮已成定局。
國內企業多途徑避險求生存
目前光伏生產成本有了明顯的下降,產品市場價格也從幾年前的6美元/瓦降到1美元/瓦左右。成本的下降對光伏產業意味著大規模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來,面對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盡管前路坎坷,國內光伏企業不會放棄任何光伏市場,包括美國、德國市場。
國內光伏企業仍在多途徑尋找有效的“避風港灣”。據業內人士了解,光伏產品海外代工、海外建廠成為光伏企業規避雙反風險的有效應對措施,這位業內人士說:“一些內地光伏企業多選擇由中國臺灣、韓國等光伏企業進行貼牌代工生產,以求將雙反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到海外建廠,轉向新興市場成光伏企業選擇的方向。但“走出去”并不是美國“雙反”帶給中國光伏企業新的思考。張建敏表示:“光伏成本下降后,將迎來全球應用光伏的局面,不僅是歐洲、美國的市場要擴展,也包括中國,日本、中東、非洲等更廣泛的國際新興市場。近幾年,尚德一直在進行全球化的發展布局,在2011年供應國內市場的組件已經達到260兆瓦。”
另一方面,國內人力成本增加趨勢也非常明顯。目前,國內光伏企業流水線工人每月工資在3000元以上,高管工資多在20萬—30萬歐元的水平,人力成本與歐美逐年拉近。隨著國內光伏行業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促使國內光伏企業邁開“走出去”的步伐,選擇人力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區設廠。
福能集團總裁劉佳勇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表示:“‘雙反’的核心是反對本土生產光伏的企業受到補貼,如果走海外建廠將直接避免受到‘雙反’的沖擊。現在中國的光伏產業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領先水平的產業,要出現世界性品牌也必須要走‘海外建廠’這條路,如同當年日本家電行業走出去一樣。隨著日本家電廠商進駐各個國家,如今產品遍布全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光伏企業在國外布局建廠的思路與趨勢已經較為清晰。”
光伏最大的希望在國內市場
中國作為未來三大光伏新興市場之一,國內不少光伏企業將擺脫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國內市場的啟動。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由于我國企業對美國市場出口量不算大,美國‘雙反’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沖擊有限,但要清醒地意識到我國90%以上的產品出口歐洲,企業面臨最大的風險也來自歐洲。一旦美國的‘雙反’調查成立,將引發歐洲國家進行類似調查的連鎖反應,給中國光伏產業帶來沉重打擊。盡管歐洲的‘雙反’還在醞釀中,但沖擊力的確不容忽視,而應對國際貿易爭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國內市場的啟動。”
趙玉文說:“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國際間的貿易爭端并不是暫時的,而是一場長期的持久戰,開啟國內市場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如果每年有10GW的裝機規模容量,50%-60%被國內消化,那么國際貿易影響對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的影響就會小很多。”
今年初,國家能源局提出的2012年光伏裝機規模3GW的目標,對消化國內巨大產能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對此,趙玉文分析:“今年政府提出的規劃目標趨于保守,但政府光伏產業意圖卻非常明顯。相繼推出光電建筑一體化政策、金太陽示范工程政策,對啟動光伏市場的積極性作用非常大,今年國內裝機量很有可能會超過3GW的既定目標。如果政府在上網電價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像風能一樣,按照不同資源地區給出不同的上網電價,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將會快速啟動。”
廉銳也表示:“目前產業對再次上調目標的期許仍然很大。”
對于國內市場,一些國內光伏企業早已開始布局謀篇。與尚德組件20%銷售美國、50%銷售歐洲、其他的份額分布其他國家的布局不同,英利卻早早將目光定位國內市場。從2009年敦煌10mw電站項目開始,英利始終是國內西部特許招標光伏電站項目、“金太陽”工程中標的供應商。從英利剛剛發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上顯示,英利2011年的出貨量已超過1600兆瓦,光伏組件的出貨量同比增加51.1%,其中國內市場比重達到20﹪,英利在國內銷售能力可見一斑。英利集團公共關系部王帥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表示:“3月1日,國家‘十二五’太陽能產業發展規劃正式出臺,給予國內光伏企業很大的信心。根據規劃,國內市場將迎來一輪新的增長期。未來,英利將依托完整產業鏈,加大技術創新,推動光伏發電成本進一步下降,爭取在國內市場有更大作為。”據王帥透露,“十二五”期間,英利集團規劃新增投資700億元,產能增至1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