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年,裝備制造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出口難度加大、產能過剩壓力難消、內部競爭更趨激烈等給行業帶來嚴峻考驗。面對新情況,裝備制造行業企業堅持依靠自主創新,向高端產品升級,突破了一...
2011年,裝備制造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出口難度加大、產能過剩壓力難消、內部競爭更趨激烈等給行業帶來嚴峻考驗。面對新情況,裝備制造行業企業堅持依靠自主創新,向高端產品升級,突破了一些關鍵基礎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并開始向現代制造服務業延伸。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裝備制造業不僅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而且結構調整在壓力下明顯提速,助推行業持續平穩發展,成為今年行業發展的一大看點。
行業整體運行良好
2011年,占裝備制造業80%份額的機械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我國機械工業總產值136466億元,同比增長25.93%。1至9月,機械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18423億元,同比增長26.16%;利潤總額8060億元,同比增長18.25%。在列入快報統計的119種主要產品中,105種產品的產量同比增長。
機械工業12個細分行業中,尤以工程機械增長最快,預計今年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將達4000億元。而挖掘機作為工程機械行業最熱賣的產品,今年前9個月總銷量同比增長高達83.4%。熱銷之下引來國內知名挖掘機生產商動作頻頻。記者了解到,徐工集團在位于徐州的挖掘機產業園建立生產基地,規劃產能3萬臺;柳工也正在江蘇常州籌建挖掘機制造基地。
“在今年國內外經濟環境明顯趨緊的大背景下,機械工業基本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勢頭,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在日前召開的2011機械工業經濟形勢報告會上表示。
盡管今年前10個月機械工業經濟增長速度逐月回落,且預計今年最后兩個月增速仍將緩慢回落。但蔡惟慈認為,今年全年機械工業仍有望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產銷增速預計在25%左右;利潤增幅預計在16%左右;出口增長預計在24%左右,進出口貿易有望實現少量順差。
產品向高端領域升級
在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有序展開并明顯提速,突出表現之一就是依靠自主創新,裝備制造業的技術產品向高端升級步伐顯著加快。
以機床行業為例,今年數控機床和數控系統的產量增長速度明顯快于普通機床,數控化率快速提升。僅上半年,數控金切機床產量比上年同期增長44.99%。對此,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周濟認為,我國機械產品“數控升級”進入最佳機遇期。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清潔能源設備和高端儀表設備發展速度也大大加快。今年前10個月,水電機組產量同比增長27.24%,而火電機組產量增長14.99%,火電機組在發電設備總產量中的比重明顯下降。高端儀表發展也勢頭強勁,自動化儀表產值增長速度達到35%,大大高于儀表行業25%的平均增速;高端儀表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到10%,明顯高于機械工業的平均利潤率。
高端產品升級步伐加快,還表現在一些重大裝備產品國產化取得突破。
今年5月底,中國南車大功率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為復合全控型電壓驅動式功率半導體器件)產業化基地奠基,標志著我國首條8英寸IGBT芯片生產線項目正式啟動。中國南車成為國內惟一掌握IGBT“芯片設計—芯片制造—模塊封裝—系統應用”完整產業鏈的企業,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領域的空白。
今年10月底,太重煤機·太礦研制成功世界最大功率3000千瓦電牽引采煤機。這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綜采設備,可在井下采7.2米煤層、每小時產煤量達4500噸,不僅技術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價格僅為同類進口設備的三分之二。
今年12月6日,國內首套20兆瓦電驅壓縮機從沈陽鼓風機集團正式裝車啟運,用于我國“西氣東輸”工程建設。這一關鍵設備實現國產化,是我國大型離心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的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此類產品的國外壟斷。
關鍵基礎零部件有突破
今年11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及基礎材料是裝備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水平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三基”規劃的出臺,成為今年裝備制造行業內的一件大事,提振了行業信心。
長期以來,在工程機械行業存在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鎖喉之痛”,70%的利潤被進口基礎件所吞噬。經過多年努力,國產軸承、齒輪、緊固件等機械基礎件國內平均市場占有率達到65%,中低端產品基本可以自主解決,但高端產品仍依賴進口。尤其是2008年后,我國裝備制造業規模持續位居世界首位,主機和重大裝備的集成能力顯著提升。高端主機的快速發展使得高端“三基”產品跟不上主機配套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成為制約我國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的瓶頸。
為解決這個問題,2009年國家出臺《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10年發布《機械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目前又發布了“三基”規劃。“可以看出,國家越來越重視機械基礎產業,機械工業從重主機轉變到主機和零部件同步發展。”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理事長沙寶森感到格外振奮。
在政策引導和支持下,三一重工、徐工集團、柳工集團等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開始大量投入資金和科研力量,積極開展基礎零部件的研制工作。沙寶森告訴記者,據初步統計,近3年來投資在液壓氣密產業的資金就不少于300億元,超過了前11個“五年計劃(規劃)”的總和。
投入帶來的積極效果在今年開始得以顯現。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國內液壓元件的產量達1.86億件,同比增長61.05%。與此同時,我國關鍵基礎零部件攻關也在多個領域屢有新突破。高端液壓件國產化進程初露曙光;涉及自動化儀表行業的高端壓力變頻器技術取得實質性進展;超高壓交直流絕緣套管及變壓器出線裝置、天然氣長輸管線和大型火電及核電設備閥門、核電裝置用高端密封件等也都有很大突破。
機械“三基”產業的進展,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也給裝備制造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信心和希望。業內專家認為,“十二五”時期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提升“三基”產業創新能力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