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網記者 劉丹 程樂)2015年8月12日,磨料磨具分會第六屆會長第一次會議暨第六屆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鄭州白鴿賓館舉行,會議成立了以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新力為主任委員的第六屆磨料磨具專家委員會,同時通報了《全國磨料磨具專家委員會工作計劃》。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磨料磨具行業企業生存壓力日益加大,那么,新一屆的專家委員將會如何開展工作,為行業企業發展發揮哪些作用?專家委員會工作計劃提到的技術和戰略兩個方向具體內容指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本網記者專訪了新當選的全國磨料磨具行業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趙新力教授。
第六屆磨料磨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趙新力
中國磨料磨具網記者:您好,趙院長!作為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副總經理,二十多年的磨料磨具從業經歷有哪些感悟?
趙院長:第一,磨料磨具作為工業牙齒,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它,從世界范圍來看,制造業的存在也離不開磨料磨具,因此,磨料磨具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第二,我國磨料磨具行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績,但是跟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有句話叫做“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有差距并不可怕,只要行業人共同努力,在一些細化領域,比如新型磨料的研發,關鍵裝備的開發,或者關鍵工藝問題等取得突破,就有可能是世界第一了,因為行業小,行業同仁在這方面確實做出了很多成績。
第三,行業氛圍很好,親如一家,凝聚力很強,這是我從事磨料磨具行業多年來的一個直接感受。每個企業不管是國營民營還是外資企業,大家有一個共同性——把磨料磨具產業做好,讓產業對整個經濟發展起到一個支撐作用。
務實嚴謹 把專家委員會工作做扎實
記者:此次趙院長當選新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其說是一份榮譽,其實更是一份責任和擔當,請問趙院長對擔當此任有何感想?接下來將怎樣開展工作,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趙院長:在磨料磨具行業我已經工作二十多年了,對行業有很深的感情,希望行業發展。行業內有很多比我更優秀的人才,鑒于專業設計院與行業接觸比較多的特點,在協會和行業同仁的共同信任下走馬上任。
前幾屆專家委員會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做得很好,現在我當選這個主任委員,感到更多的是一種壓力,因為協會是行業發展的紐帶、企業之間的紐帶、企業與高等院校之間的紐帶、國內外同行間的一個紐帶,怎樣發揮好紐帶作用是很重要的。當然除了壓力之外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如何與行業同仁一起努力把專家委員會工作做好。所以這一屆專家委員會在成立前夕與國內外專家、行業重要企業做了很多溝通。當前中國經濟進入一個調整期,行業企業的壓力都很大,如何引導企業發展,如何促進行業進步是擺在專家委員會前面的重要工作,因此,這屆專委會在成立之初就奠定基調,既然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就要務實嚴謹做好工作規劃,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為行業發展勇于擔當,盡職盡責。
實現我國磨料磨具技術戰略雙突破
記者:本屆專家委員會工作計劃中提到的技術和戰略兩個方向,具體是指什么?下一步專委會如何就這兩個方向展開工作?
趙院長:在技術層面,第一,磨料磨具產業的定位要有所調整和轉變。磨料磨具作為國民經濟的原材料基礎產業和戰略支柱產業,我們要擴大視野。以磨料應用來講,其分為磨削和非磨削用途,一是要加大新型磨料的研發與傳統磨料的創新升級,做精做強產業,二是向非磨削應用領域發力,包括高溫工程材料、高溫功能材料等,這在每個國家戰略地位都特別重要,像碳化硅、碳化硼屬于戰略材料,剛玉是冶金、化工、航空工業不可或缺的高溫材料。
因此這屆專家委員會構成的顯著變化就是增加了國內高校、研究單位的比例,比如清華大學、東北大學、上硅所、天津大學、洛耐院等,他們都在磨料磨具相關技術研發領域處于行業前沿,也是我們的用戶。引進這些專家教授,不僅可以引導行業實現從原材料到產業鏈的延伸,而且還可以通過這種延伸,反饋對我們原材料的要求。
第二,加快引導企業向生產服務型轉變。以往企業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只是產品,將來要為客戶提供全套的解決方案。以磨具企業為例,國外的一些跨國公司,通過對用戶的材料分析來匹配磨削用磨料種類甚至新型磨料的開發,再研發出相應的磨具,并提供完整的磨削工藝。如果我國的磨料磨具企業按照這種方式發展,那么就真正走上了一種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發展模式的可與國際一線品牌相競爭的良性發展道路。
第三,提升溝通交流力度,延伸產學研對接深度。專家委員會是由行業推選出來的,他們對磨料磨具行業企業更了解,對生產工藝更熟悉,專家委員將對行業上存在的共性問題組織力量聯合攻關,比如碳化硅的環保問題、新興磨料的研制問題、磨削實驗、磨削對磨具的需求問題等。下一步,專家委員會將加強國際交流,不只是同行業間的交流,還包括上下游產業間的溝通,形成一種跨學科的相互交流,同時研究怎樣進行產學研的深度合作,以便真正促進行業發展。當然,這些做起來任重而道遠。
就戰略層面來講,磨料磨具行業企業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和產品的問題,還有發展模式的問題,尤其當前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由產品經濟向資本經濟過渡。現在行業的發展格局呈現出證券公司在尋找資源,企業在尋找資本市場的尷尬局面,因此專家委員會希望成立一個戰略委員會做好兩者的溝通交流,幫助大家了解資本市場,通過專家委員會將我們行業的優質資源盡快地融入資本市場,實現資本市場與企業的對接。
創新驅動是實現轉型升級的核心
記者:當前行業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不少企業感到困難多、壓力大,但對傳統的磨料磨具企業而言也算是挑戰與機遇并存,那么企業如何才能抓住更多的機遇?
趙院長:企業確實感受到壓力很大,一個是市場的變化引起的,不僅是磨料磨具行業,各行各業都進入了轉型期。以往磨料磨具行業門檻不高,重復性建設比較嚴重,主要以生產力要素驅動整個產業發展,所以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引起結構調整或者企業的轉型升級。過去企業在產品定位上主要是面對產品市場,哪種產品賣得好就生產哪種產品,當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以后就面臨產品過剩問題,而市場所需要的高端產品又做不出來,大家就低價惡性競爭,企業經營愈發困難。
因此,企業發展要和國家戰略布局保持一致,依托國家戰略布局(“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引導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做強產業。轉型升級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產業升級,真正滿足市場所需。
具體來講,磨料磨具發展方向特別是磨削發展方向是高效、精密,要實現高效精密對磨料的需求就有更高的要求,像國際著名磨料生產企業的新型磨料,從其磨削性能來講,起到最大的作用是磨削效果提高,加工精度提高,這就是高效精密。但是傳統的磨料也有它的市場,傳統磨料包括煅燒磨料、鍍衣磨料等,可以通過磨料的升級和改性來滿足現代制造產業的變化,實際上這里面還包括涂附磨具和超硬材料,也在往這個方向走,所以我們要堅持走以市場為引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發展路線。另外,企業要利用互聯網眾籌眾創模式來引導自身發展;整合社會資源引入社會資本,進入資本市場。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利用國家相關產業政策促進磨料磨具行業發展,一是方向上指引,二是資金上支持。如果企業發展以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為引導,同時獲得了相應國家資金補貼,那么企業在研發上就會有更多的投入,在市場競爭上也占得了先機。
把握制造業發展趨勢 再鑄行業新輝煌
記者:“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大數據”等都是當前經濟熱點詞,這些對我們磨料磨具行業有何影響?行業企業該怎么做?趙院長對我國磨料磨具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有怎樣的看法?
趙院長:這些不只是當前經濟熱點,也是行業必須要做的,大家一定不能把這些只當做一種口號、一種形式來講,其背后都是有內涵的。“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的目的在于引導企業改變發展模式,依靠創新驅動,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實現自身提質增效;“一帶一路”就是要利用這個契機,把行業的過剩產能轉移出去,現在國內的有些磨料磨具企業已經這么走了,在越南或國外其它地方建廠;而“大數據”要求我們的服務要緊跟市場變化,利用平臺的大數據分析,來指引行業健康和有質量地發展。
從世界生產技術變革方向來看,要求我國磨料磨具企業向綠色化、智慧化發展。綠色制造要求我們在產品設計、材料使用、制造過程、包裝和循環(也就是在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的回收)等整個生產過程中都必須是綠色的。智慧化包含了資源配置和使用智慧化、設備智能化、生產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數字信息化、工廠運行智慧化等特征。而這些都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人遇到復雜的問題會感覺越來越復雜,復雜到一定程度時人是很難駕馭的,但是互聯網善于做復雜的事情,簡單的事情反而沒有人做的好,所以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走智能化發展道路。包括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先進制造業計劃以及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都在往這個方向上走。我們行業也涌現了一批典范,比如白鴿搬遷(按照數字化工廠設計新廠)、已由國家驗收的廣東創匯智能裝備項目等,這都對行業的發展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大數據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將來行業大數據內容多、數量大,可能需要多個平臺,包括市場信息及營銷平臺、綜合技術信息和服務平臺、專利導航平臺、金融支持平臺、政策支持平臺、行業管理平臺等。以磨削為例,我國現在擁有上百萬的磨床,這都要用到我們的磨具產品,但使用哪種磨料,哪種磨具,采取哪種磨削工藝以及工藝參數的設置都需要研究,一旦建立這樣的大數據,就可以為磨具生產企業提供更強大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高增長率。
另外,要關注先進的制造工藝、加工工藝。比如3D打印,制造業從減材制造到增材制造將對我們行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因此,這一屆專家委員會也提出制定行業發展技術路線圖,這個技術路線圖不是一個簡單的規劃,而是變化發展的,其中包含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希望通過路線圖來引導行業發展。
總體而言,我對磨料磨具行業發展前景是很有信心的,當然全行業的人員都很熱愛這個行業,尤其是當下,大家都是在踏實做事,認真觀察分析。我相信通過行業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國的磨料磨具行業一定能夠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