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傳統能源緊張、環境壓力日增的今天,光伏發電以其自身無污染、可再生的特點,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是發展前景廣闊的一種可再生能源。光伏發電在能源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光伏發電是根據光生伏特效...
在傳統能源緊張、環境壓力日增的今天,光伏發電以其自身無污染、可再生的特點,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是發展前景廣闊的一種可再生能源。光伏發電在能源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光伏發電是根據光生伏特效應原理,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我國的一次能源儲量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約只有世界總儲量的10%。而太陽能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潔性、安全性、廣泛性、長壽命和免維護性、資源的充足性、可再生以及潛在的經濟性等優點,在長期的能源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從1997年德國的“百萬屋頂計劃”開始,光伏的商業化就在全球開始徹底推廣開來。2011年開始,隨著1.15元的上網電價,大型商業地面電站項目開始在我國西北展開。
截止到2014年底,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88.8GW,較2013年增長幅度達到33.1%。2014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排名前列的國家依次為:德國、日本、美國、意大利、法國、英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和印度,其累計裝機容量之和占全球總量的82%。從區域分布來看,歐洲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到了86.2GW,占全球累計裝機容量總量的45.7%,亞洲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到66.7GW,占全球累計裝機容量的35.3%。
目前國內光伏發電占比僅0.33%左右,與歐洲發達國家對比仍非常低,隨著新一屆政府對新能源的重視和平價上網的漸行漸近,光伏的快速爆發指日可待,國內每年潛在新增需求在30GW以上,空間極大。
光伏發電的作用不只是貢獻電量光伏發電過去幾年的發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尤其是其成本的下降幅度與速度。過去單位千瓦投資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光伏發電,下降了10倍多,目前1元/kW·h的標準電價在資源尚可地區已經可以正常贏利。通常,人們會把風電與光伏發電放在一起,分析其類似的作用,特別是在改善電力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進而促進節能減排與能源轉型方面的積極作用,而這一作用的發揮,直接的原因在于其可以提供電量服務。但是,仔細審視光伏發電,其應該比風電能夠在“貢獻電量”之外發揮更大的潛在作用。
光伏發電可以替代尖峰負荷
相對于風電,光伏發電呈現不同的特性,最顯著是風電在小時到天的范圍內是間歇性的,具有反調峰特性,保證容量非常低,近乎于零;而太陽能是秒到分鐘級別的間歇性,與電力需求高峰相對一致,在增加調度靈活響應需求的同時,卻也可以在尖峰時刻替代天然氣發電,而后者事關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問題。光伏發電如果能夠在某些電網區域內形成規模,輔以更先進的調度技術與實時響應,將有效地發揮替代尖峰負荷的作用。
光伏發電將拉動儲能技術的進步
相對于風電,太陽能的能源密度更低,而出力波動更加頻繁,難以控制。這是太陽能的缺點。但是另一方面,太陽能資源隨處可得,場地獨占性限制比風電相對要小,容易“遍地開花”。這也在客觀上形成了對儲能設備的需求,典型的就是目前已經廣泛應用的太陽能路燈,配備相應的電池進行儲能成為標配。電動汽車目前仍然面臨續航里程短、成本高昂、電池壽命還無法滿足要求等缺點,相信通過電池技術上的進步、管理上的彌補以及更清晰的價格杠桿,其未來仍值得期待。而這其中,光伏發電能夠起到技術需求拉動的作用,而技術因素,是啟動電動汽車市場的關鍵與前提。
對銷售電價上漲起到鉗制作用
目前,光伏發電的成本對應的電價水平(1~1.5元)仍然高于大部分地區的居民銷售電價(0.3~1元左右),但是二者的差距已經不大。如果光伏發電的成本能進一步下降,能夠與居民銷售電價相當,那么這一局面將極大地促進光伏裝機與自用的發展,緩解電網調度側在運行中面臨的靈活響應的困難。同時,這一變化也會對電力系統的總的成本起到一個“上界”作用,有利于通過市場力作用鉗制上游上網電價、乃至電煤價格的上漲。
光伏行業復蘇跡象明顯
2015年前三季度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和制造業各環節都有較大增長,專家表示光伏行業復蘇跡象明顯。
國家能源局2015年10月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990萬kW,其中,新增光伏電站裝機容量832萬kW,新增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158萬kW,此數據較2014年同期大幅增長。在此帶動下,截至2015年9月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795萬kW。
業內專家分析,裝機容量快速攀升的背后,是光伏行業的整體復蘇。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制造業總產值超2000億元,產業鏈各環節都有較大幅度增長。同時,光伏產品進出口和企業盈利等數據全面向好。主要光伏產品出口額達100億美元;光伏企業盈利情況明顯好轉,前十家組件企業平均毛利率超過15%,多數企業扭虧為盈。
據此,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高紀凡判斷,中國光伏市場需求將持續旺盛,2015年總裝機量預計在18~20GW。與此同時,國內產業供需關系或將趨緊。我國光伏市場需求量大增,企業擴產相對理性,需求增長速度快于供應增長速度。組件價格有望在四季度小幅上升,制造企業利潤率將小幅提高。企業兼并重組加快,產業集中度提升,生產成本仍有下降空間。
在行業強勁復蘇勢頭下,光伏行業也埋藏隱憂,棄光現象仍然沒能得到較好解決。前9月,全國累計光伏發電量306億kW·h,棄光電量約30億kW·h,棄光率為10%;棄光主要發生在甘肅和新疆地區,其中,甘肅棄光電量17.6億kW·h,棄光率為28%,新疆(含兵團)棄光電量10.4億kW·h,棄光率為20%。
“十三五”我國光伏行業發展前景看好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近日表示,“十三五”我國將持續壯大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規模,初步規劃,“十三五”期間全國年均新增光伏裝機規模2000萬kW左右。
初步規劃“十三五”光伏裝機規模目標將達1.5億kW左右。“十三五”我國要擴大光伏發電規模化利用,加快推進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發電和西部地區光伏電站規模化發展。
可再生發電產業的更加迅速的發展,對于短期消化過剩產能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基于以上認識,光伏發電產業應該具有更大的空間與未來,應該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