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社科院12日發布《產業競爭力藍皮書》,稱按照2011年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經成為中上等收入國家,正面臨著經濟增長放緩、人均收入難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考驗,建議通過提高產業...
中國社科院12日發布《產業競爭力藍皮書》,稱按照2011年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經成為中上等收入國家,正面臨著經濟增長放緩、人均收入難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考驗,建議通過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整體國民收入水平。
產業競爭力全球第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張其仔教授昨天指出,中國按世界銀行的標準2011年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從中低收入國家到中上等收入國家。
張其仔表示,經過對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和全球很多國家比較發現,中國目前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全球位居榜首,排在中國之后的分別為德國、美國、日本,從總體情況看,中國產業競爭力能力非常突出。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等收入國家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間,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中國開始變為中等收入國家。2007年,中國人均收入已超過2000美元,處于中等收入國家的中端。今年,根據2011年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國家。
或面臨“中等收入陷阱”
很多國家在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之后,都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擾,即一個國家在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之后,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增長放緩,人均收入水平難以提高。“中等收入陷阱”這一現象首先于拉美地區出現,繼而在一些亞洲國家開始出現。
張其仔表示,中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居全球榜首,德國、美國、日本的競爭力緊隨中國之后。但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存在結構性缺陷,面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
藍皮書指出,跟第二產業相比,中國的第三產業的競爭力明顯較低。中國的競爭優勢仍是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高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雖然較高,但這主要是由外資企業帶動的。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低迷、美國對人民幣升值不斷施壓、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增加了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難度。藍皮書表示,長期以來,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一直是中國競爭力最強的產業,應提高這些產業的生產率;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表現出了一定競爭力,但其發展正受制于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不足的制約,需要加大研發投入。
藍皮書認為,明年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表現,將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情況、美國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大小。如果全球貿易量下降,將對中國造成不良影響;如果美國《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獲得最終通過,中國最有競爭力和對美出口增加最快的產品將受較大影響。
藍皮書還指出,在中國內部,東部沿海地區依然維持強勢。其中,廣東、江蘇、浙江是中國產業競爭力最強的省份。中西部地區的競爭力與東部相比,差距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