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是超大的市場,而且高度開放,未來五年還會有一個很大的增量的空間。”這是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在2018第十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的觀點。在論壇上他作了主題為“中國汽車產業新特征與變化”的演講。
作為已經連續第十屆舉辦的民間汽車論壇,以及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以“夢想與焦慮”為主題匯集了中國一汽董事長徐留平,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沃爾沃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等來自傳統汽車公司的精英;也吸引了愛馳、奇點、電咖、合眾等13家造車新勢力;同時,還有佛吉亞、孚能科技、安波福等國內外零部件公司;博泰、高德、斑馬等汽車互聯服務企業;曹操專車、華夏出行、環球車享等創新性出行服務公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科研院校以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行業協會的嘉賓,論壇參與人數超600人。
中國汽車市場巨大而且開放
徐長明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呈現的第一個新特征與變化就是:中國汽車市場巨大且高度開放,未來五年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他指著圖表說,汽車2000年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家庭,隨之進入高速發展期。以2016年數據為例,中國汽車銷量比排名第2、第3、第4的三個國家的銷量總和還大,也比排名第5到第20的國家汽車銷量總和還要大。我們的汽車市場占據著全球約30%的份額。
徐長明還指出,在世界主要的五個汽車大國中,日本和韓國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市場,日本市場中本土品牌占90%多,韓國市場中本土品牌占77%,而德國市場中本土品牌占63.7%。最開放的當屬中國和美國,美國汽車市場中本土品牌占比達35%,中國市場中本土品牌占41.6%,剩余的都是外來品牌。而且中國市場對于全球各大汽車跨國公司來講都是極為重要的。他仍以2016年為例,大眾在全球銷售了1010萬輛,其中中國403萬輛,中國銷量占到全球的39.9%;通用在中國的銷量則占全球的38.7%。由于各大汽車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都占據著重要份額,因此他們都密切關注中國汽車產業的變化。
談及今后的發展,徐長明認為,中國汽車市場還有一半左右的增長空間,如果按2016年數據測算,2016年2800萬輛,還要增加1400萬輛,到達4200萬輛規模。如果按2017年的量來算,還能增加1300萬輛。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汽車保有量現在還比較低,全世界飽和國家汽車保有量均值(除美國之外)為600輛,我們現在只有千人131輛,如果按千人600輛來測算,上升空間非常大。
另一方面,十九大再次提出要實現共同富裕,這將使得更多的人買得起車。我們的保有量再增加今后主要靠工人階層、農民階層,兩個階層的占比合起來為72%,這個市場是一個超大規模、高度開放,而且今后還要繼續發展的市場。“如果你超大規模、不開放,外資也沒有興趣;如果你高度開放,但市場很小,他也沒興趣。我們兩個放到一起,這就足夠引起全球的關注。”徐長明說。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迅猛
徐長明在演講中分析了我國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趨勢。我國電動汽車已經連續4年實現高速增長,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累計總銷量77.7萬輛,同比增長53%,穩居全球第一。他指出,除去總量大增長快,我們汽車的電動化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正由完全的政策推動向消費因素推動在轉變,市場因素在加重。他用一張圖反映了新能源乘用車跟商用車的比重,已經達到3:4。他肯定地說,一個國家的汽車要發展,必須要靠乘用車,商用車是有限的。第二張圖反映的是私人購買的比重,2015年的時候我們的新能源汽車里邊大概57.4%是公共部門買去了,而2017年71.4%為私人購買。他指出,在整個新能源車銷售量里邊我們私人購買的比例在增長,這也是積極的變化。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就是,以前新能源車的銷售量主要集中在限購城市,而今年1~2月份非限購城市已經占了60%,限購城市則降到40%。徐長明預計今年全年非限購城市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會占到70%左右,明年開始80%以上的車都會被非限購城市買去。他認為,未來隨著電池性能提升、成本下降,會出現更多積極的變化。
再看看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徐長明覺得這個變化比電動車來的還要快。他認為有三股力量在推動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的發展,第一個是政府,第二個是廠家,第三個是消費者。他強調,整個產業鏈都在積極推進智能化和網聯化,現在造車新勢力在積極推動,還有零部件企業也在做,關聯產業,像百度、阿里巴巴,他們也在走智能網聯,還有地圖,整個產業鏈非常積極。
徐長明最后指出,智能化和網聯化對傳統車企來講挑戰比較多,機會也有,但要看你抓住還是抓不住。對造車新勢力來講肯定首先是機會來了,但機會不意味著百分之百的成功,風險和挑戰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