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報道,教育部、人社部與工信部等部門近日共同編制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與制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建設格局,基本確立建設制造強國的人才優勢,為實現中...
據報道,教育部、人社部與工信部等部門近日共同編制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與制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建設格局,基本確立建設制造強國的人才優勢,為實現中國制造“三步走”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不少網民認為,要使我國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一方面,必須給技能型人才應有的尊重,創造優勢環境,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制造業;另一方面,必須進一步彌補當前學校教育與產業之間的鴻溝,不拘一格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才。
創造優勢環境吸引優秀人才
“工業4.0要的是高素質人才。”網民“悟-空間”說。網民“鐘奇”也表示,近期《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相繼印發,這意味著我國要為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人才保證。
據預測,未來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將面臨大量的人才缺口。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和電力裝備領域的人才缺口都將超過900萬人;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新材料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00萬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人才缺口將達103萬人;航天航空裝備、農機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三大領域都面臨40萬人以上的人才缺口;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人才缺口將達26.6萬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缺口將達10.6萬人。
有網民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生產一線職工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發展通道不暢,導致行業吸引力不強。一方面,普通大學雖然門庭若市,但不少“文秀才”畢業即失業;另一方面,職業技術學校雖然培養了不少學生,但人才結構失衡,不少企業招不到需要的“武狀元”。
網民“七點鐘的太陽”認為,應提高技術型人才的待遇,轉變社會對技術人才的偏見。為此,國家應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完善對技術工人的評價機制,提高優秀技術工人的生活福利。
彌補產學斷層以利人才培養
有網民認為,實現2025年進入制造強國行列,如何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是關鍵,當前學校教育與產業之間的鴻溝有待進一步彌補。
網民“七點鐘的太陽”稱,當前,亟須建立健全適應產業變革的人才培育機制,加快培育產業發展的各類各層次人才。應當引導以傳統工科專業為主的高校端正辦學理念,發揮自己的傳統學科優勢,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理論聯系實際,辦好傳統工科專業。著力打造幾所中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培養頂級的優秀工程技術人才。
還有網民指出,只有深化“產學研結合”,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轉化率,高校才能真正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孵化器”。高校應建立起一支與市場結合緊密,可提供包括專利申請、市場開拓等專業化、職業化優質服務的孵化隊伍。同時,有效整合政府和企業資源,大力建設包括大學科技園在內的孵化平臺,為師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一站式創新創業服務,不斷加快研究成果轉化和中小型科技企業孵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