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月7日,一同收到“一比多”打假訴狀與傳票的商戶及此前同樣遭遇的商戶,質疑對方“釣魚”打假,集體站出來維權5月10日,年過六旬的王孝志、王再芝老夫婦,呆坐在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蘭田機電...

5月10日,年過六旬的王孝志、王再芝老夫婦,呆坐在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蘭田機電五金工具市場的店鋪里,捧著一張法院傳票的雙手直哆嗦。收到的訴狀上寫明,他們以10元價格賣了一盒假冒“一比多”品牌的砂輪切割片,侵犯了原告商標專用權,被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及維權費用共計34010元。有人上門推銷,留幾件樣品代買本是習以為常的事,緣何就變成侵權者,坐上被告席了呢?老兩口不解。
從去年起,蘭田機電五金工具市場先后有10余名商戶被“一比多”生產廠家起訴。而經歷也都驚人的相似,先是有陌生人上門推銷,隨后有人指名購買,再往后就是登門要求私了,若不成就告上法庭,索要高額賠償。大家商議后一致懷疑碰到了“釣魚”打假。
是設好的局還是正當維權?
談起變成被告,王再芝老人是又急又氣。“我們各家店鋪銷售的商品,有很多都是銷售員主動上門推銷,將樣品留在店鋪里試賣的。如果賣得好,我們就會繼續合作,如果銷售情況不好,就再由推銷員帶走。這次給我引來官司的所謂‘一比多’砂輪切割片,就是這樣大約在2011年進入我家店鋪的。”王再芝說。
2012年5月份,有兩個穿著打扮斯文的男士找上門,點名就要“一比多”砂輪切割片。“來買切割片的一般都是工人打扮,突然來兩個打扮很正式的顧客買切割片,并且點名要這個市場上極少聽說的牌子。”王再芝的這一絲疑惑還沒來得及開口問,就被接踵而至的其他顧客給打斷了,開了“割片一盒”的收據并收了錢后,這兩人便啥都沒說提貨走人了。
王再芝說,一年后的2013年春天,突然來了兩個青年人,說其銷售的“一比多”砂輪切割片是假貨,他們已經找公證處公證,并拿出一年前開出的收據和售出產品的照片,要求王再芝老兩口承擔責任。兩人臨走時還主動送上名片,表示這件事可以“補償幾千元”私了。
起初,王再芝以為碰上騙子,并沒有搭理。沒成想又過一年,5月7日,她接到法院傳票。原告是廈門一新砂輪有限公司,即“一比多”砂輪切割片的生產廠家,被告則是老伴王孝志,對方要求立即停止銷售侵害“一比多”商標專用權的產品,并賠償經濟損失30000元,另外承擔原告為維權支付的合理費用4010元及本次訴訟費用。
王再芝一打聽卻發現,自己所在的市場同日還有2家店鋪收到一模一樣的訴狀,而大伙還只是本市場經歷此遭遇的第三批商戶。
商戶多選擇“私了”破財免災
與王再芝老兩口同在蘭田機電五金工具市場,并于7日一同接到傳票的還有種衍磊和張景闊。在聯絡其余商戶集思廣益時,他們發現前兩批被起訴商家大都選擇花錢“私了”,個別“不服”的商戶在賬號被凍結之后,也只得花錢了事。更有一名商戶表示,自己原本沒有“一比多”砂輪切割片,在“買家”要求下從別處調來該商品出售,也被起訴,花費萬元才將此事“擺平”。
“我與王嬸的遭遇如出一轍。”商戶種衍磊回憶說,在2012年5月份,有“買家”點名要“一比多”砂輪切割片后,自己媳婦在收據上只寫了“切割片”幾個字,見狀對方表示不同意,并明確要求在收據上寫明商品為“一比多”切割片,“當時,我雖然覺得這倆顧客有些較真,但也沒太在意,還是讓媳婦把收據上的商品名稱按顧客要求寫全了。過了很長時間后,就有自稱打假的人拿著收據條和產品的照片上門,后面情況就與王嬸一模一樣了。”
在種衍磊、張景闊等人走訪聯系中,他們也發現曾經有“不服”的商戶,但結局卻很“難堪”,張守獻就是其中一位。“我將他們起訴的事都沒放心上,開庭也沒去。結果,事后對方派人給我打電話說,我的一個賬戶有兩萬多元被凍結了,自己一查果真如此。這下才有些慌神,忙派兒子去找對方代理律師,在交了6000元錢后,換來了對方開出的一紙收到條,這個事才沒再糾纏我們。”張守獻說,自己根本沒精力應付這場官司,對簿公堂只能耽誤日常生意,與其損失更大不如花錢消災。
已有三批商戶被訴,大家都感覺很冤
當年市場中被所謂“一比多”推銷員請求代銷砂輪切割片的商戶很多,王再芝、種衍磊和張景闊便逐個詢問,看是否還有人遭遇此種狀況,都怎么應對。結果一問才發現,遭到“一比多”砂輪切割片生產廠家索賠的商戶還有很多,被起訴時間上有早有晚,從2013年至今大致分為三批,人數達到10余位。
“我們分析后認為,正是把握住了商戶的心理,對方‘釣魚’打假的伎倆才屢屢得逞,我們市場中的商戶李君安、金靈華等人也都像張守獻一樣,最終選擇了花錢‘私了’。”張景闊分析說,正是有了第一批、第二批“被訴”商戶乖乖就范,才有了自己這第三批被起訴。
鄭興菊與老伴就是第一批被廈門一新砂輪有限公司起訴的商戶之一。時至今日,她仍感覺自己是最“委屈”的。鄭興菊回憶說,“2012年春,有兩個本地口音的男子上門點名要購買‘一比多’砂輪切割片,而我家店里并沒有這個品牌,便推薦他們去別家購買。此時,其中一男的便說,店中沒有就去別家串串貨,幫忙拿一盒來。禁不住顧客的請求,我便安排女兒找其他商戶拿了一盒‘一比多’,以18元的售價賣給了他們。”
結果到了2012年秋天,有兩位陌生男子來到鄭興菊的店里。“來人張口就說我之前賣的‘一比多’是假貨,要起訴我,但同時還說如果我不愿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也可以拿錢私了。”對于這番話,鄭興菊說自己并沒有理會,隨后這件事就逐漸被淡忘了,“可到了2013年,法院傳票送到了手里,我才又想起那兩個年輕男子。俺和老伴一直都本分做生意,一收到法院傳票,著實嚇得夠嗆,不知該怎么辦,每天都緊張不已。直到2013年11月花費約一萬元之后,才將此事擺平。俺原本沒那貨,應‘買家’要求才調的貨,還無端被起訴,你說俺冤不冤?”
商會表態
臨沂批發商聯合會列出“一比多”事件五大疑點
商戶們遭遇“侵權起訴”后,第一時間反映給了自己的“娘家”臨沂批發商聯合會,相關負責人王友華在幫會員梳理事情來龍去脈后,列出了五大疑點,并聯系常年法律顧問給商戶支招應對。
“在我們分析看來,‘一比多’事件中,至少存在五大疑點。1,既然是打假維權,為什么不依靠工商部門,廠家代表出面一起進行現場查沒?2,一盒切割片才賣十多元,起訴書中聲稱索賠3萬元,有什么依據?3,廠家代理律師協商解決問題收取的金額不等,并且商戶一直也沒收到撤訴狀或調解協議書一類的文書,這里面有沒有違規操作,商戶的賠償款又哪里去了?4,該公證處明明知道廠家取證為了打假索賠,但在明知道小五金店的老人沒有該切割片,被買家忽悠著去調貨的情況下,還給做證據公證,是不是違反了職業道德,或有違公正?5,廠家一直在打假卻沒有真正找到生產假貨的源頭,這些產品究竟是不是從廠家流通出來的,公證人員取證的僅是購買過程和所謂證據保全,但切割片究竟是不是假貨,誰給出的鑒定結果,真相背后到底是什么?”王友華說,“種種跡象讓我們不得不起疑心,懷疑這就是一起有計劃,有預謀的,以營利為目的的‘釣魚’打假或‘碰瓷’打假。”
商會公布維權熱線
為了盡最大努力維護商戶合法權益,王友華又與商會常年法律顧問取得聯系,顧問認為“一比多”事件中存在“訴訟詐騙”的可能,給出的應對建議之一就是商戶應該“多比一”,聯合一塊去報案。“這次站出來的是蘭田機電五金工具市場業戶,但從商會會員口中,我們還聽說在站前市場、河東五金市場等地也有商戶‘躺著中槍’,為了號召更多遭遇‘一比多’事件的商戶站出來,抱團維權,我們特委托法律顧問開通熱線,集中受理商戶們就此事的咨詢。”王友華說。
從即日起,遭遇“一比多”事件的商戶可撥打15562905936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