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資產重組之后成功“摘帽”,更名為唐山冀東裝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行業內引起軒然大波。
再加上近期企業倒閉現象頻頻出現,陶瓷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備受關注。有行業人士驚呼:“陶瓷行業已經進入雪崩時代。”對此,中國建材流通協會副會長秦占學卻不以為然。他表示,現在陶瓷行業的確存在許多困難,但企業倒閉是優勝劣汰的表現,能夠對行業起到推動作用。在當前形勢下,陶瓷企業應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助推行業轉型升級。同時,減薄瓷磚和陶板幕墻作為新產品,將給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產能過剩已不是新鮮事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繆斌在7月底召開的北京陶瓷衛浴2012年中行業峰會上表示,受樓市調控影響,眾多陶瓷衛浴企業開工不足,產能過剩矛盾凸顯。“如果按照去年的市場需求量來看,當前陶衛行業的產能大概有10%∼15%屬于過剩”。
產能過剩在陶瓷行業已不算新鮮事,“其實早在六七年前,陶瓷行業就已經出現產能過剩了。”秦占學講道。
對于陶瓷行業產能過剩的原因,他認為,陶瓷行業和水泥、玻璃行業不同,準入門檻較低,但國際需求量較大。繆斌還曾表示,陶瓷行業產能過剩的深層原因還在于2008年末出臺的“四萬億”刺激計劃,使得全國陶瓷產區遍地開花。
“多年來,我國的陶瓷產品占據國際陶瓷市場的半壁江山。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海外市場的需求量減小,再加上歐債危機的影響,使陶瓷出口受到嚴重沖擊。”秦占學表示,在內銷方面,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家居產品需求量驟減,急速擴張后出現產能過剩也是在所難免的。
行業發展不太糟
業內人士認為,陶瓷行業已進入雪崩時代。對此,秦占學表示,近一段時期,市場低迷,建材企業生存較為艱難是不爭的事實,但對于陶瓷行業而言,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糟。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6月,規模以上企業的建筑陶瓷產量達42.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5%;衛生陶瓷制品產量達7137萬件,同比下降13.5%;建筑陶瓷出口交貨值為44.31億元,同比增長9.3%。1月∼5月,建筑陶瓷實現利潤50億元,同比增長44%。
“由此來看,陶瓷行業在上半年的發展并不算差。”秦占學表示,“在經濟危機、反傾銷等重壓下,陶瓷企業迅速將貿易方向轉到東盟、非洲、南美等地區,成為穩步發展的關鍵。”
5月份,陶瓷行業還出現了“量跌價增”的現象,“這體現了產品附加值的增加。”秦占學說道。
對于陶瓷企業頻頻倒閉的現場,秦占學認為,是行業市場化條件下的優勝劣汰,“與水泥行業和玻璃行業需要國家政策調控不同,陶瓷企業在新開和倒閉之間促進了行業的發展”。
此外,他還表示:“在當前形勢下,低碳環保、節能減排仍是陶瓷行業發展的趨勢。”
新產品引領行業發展
作為陶瓷行業的新生力量,減薄瓷磚、陶板幕墻受到市場的追捧。
去年底,工信部發布《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及5個子規劃,要求建筑衛生陶瓷工業積極推進薄型化和減量化工藝及制品。這一政策對于正在大膽嘗試生產薄板、薄磚的陶瓷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據透露,陶瓷行業將逐步推進將瓷磚厚度減薄10%的計劃。“減薄瓷磚厚度不僅能降低生產時的能耗,還能降低企業成本,從而降低產品售價。”秦占學表示。
近期,在臺風的肆虐下,許多建筑的玻璃幕墻飽受沖擊,甚至破損脫落。作為新型產品,陶板幕墻憑借其自身的特點,為該領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而陶瓷行業也因為商業地產的發展有了新的走向。
據了解,陶板幕墻以陶土為主要原料,綠色環保、無輻射、不會帶來光污染。同時,陶板的顏色豐富、耐久性好,能夠滿足建筑設計師和業主對建筑外墻顏色的要求,并在外觀上達到石材(裝修效果圖)的裝飾效果。
近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關于發布行業標準《建筑陶瓷薄板應用技術規程》的公告”表明,《建筑陶瓷薄板應用技術規程》為行業標準,自2012年8月1日起實施。這將有助于指導和規范整個新興行業,對陶板幕墻未來的發展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秦占學告訴記者,我國的減薄瓷磚和陶板幕墻還處在起步階段,技術門檻低。在當前形勢下,企業要準確定位,做好市場調研,并不斷引進先進技術和產品,以防造成盲目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