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經濟的放緩將面臨的債務問題一直都是國內經濟學者和國外評級機構關注的重點,不過這些學者機構的言論大多都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闡述利弊的,如果我們將視線拉的更近一點,從更加細膩的角度...
中國經濟的放緩將面臨的債務問題一直都是國內經濟學者和國外評級機構關注的重點,不過這些學者機構的言論大多都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闡述利弊的,如果我們將視線拉的更近一點,從更加細膩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你就會發現自己所要面對的和即將面對的問題很明顯了:盡管經濟不斷放緩,但一些公司的銷售依舊保持強勁。而麻煩在于,這些公司的客戶支付貨款的周期越來越長。相信很多企業家都會有這種感受。
對傳統制造商來說,應收賬款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如果你不接受應收賬款,你就接不到業務。這是標準的行業做法,即便沒有人喜歡它。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而且有可能危及經濟健康。付款周期越來越長,正在形成連環的現金流緊張和債務,影響各類企業,從大型國企到較小的供應商都不能幸免,甚至波及難以支付個人賬單的員工。
隨著最終需求疲弱導致現金流緊張,上市公司去年收到應收賬款的中位數時間達到70天,是14年來最長的拖延。中國金融數據提供商萬得資訊(Wind Information)的數據顯示,2014年和2011年的收款中位數時間分別是60天和46天。
而現在堅持用銀行承兌匯票(而非現金)付款的客戶比例越來越高。與遠期支票類似,銀行承兌匯票是公司及其銀行簽發的一種借據。數年前,5%-10%的客戶使用這種方式付款,但現在這一比例已升至20%-30%。銀行承兌匯票大多要等90天或180天才能兌付。
而對于制造商來說,這種問題避無可避,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向上游(供應商)延遲付款。
中國供應鏈的密集程度超過歐洲或者美國,而且往往集中于某些地區,這意味著數月收不到貨款就會產生連鎖反應,迅速傳導至整個產業生態系統。
因此當制造手機軟硬件產品的某公司拖欠貨款時,它的兩家在深圳上市的供應商被迫在提交給交易所的監管申報中向投資者發出警告。據當地媒體報道,在中國江西省南昌市,一家生產醫用塑料的小型制造商去年9月將其拖欠120多名員工110萬元人民幣工資、招致當地勞動局罰款歸咎于客戶拖欠貨款。
某公司處于一個競爭激烈且利潤微薄的行業。該公司的困境表明了經濟學家所說的問題癥結所在:最終需求疲弱,尤其是在深受產能過剩困擾的低端制造業部門。企業在有足夠資金支付供應商之前,必須先削減庫存。
不過,應收賬款的累積也反映出了金融系統中的瓶頸。自2014年末以來,中國央行大幅放寬了貨幣政策。但是,釋放的資金往往無法流到那些最難以及時支付賬單的小型私有企業手中。
雖然表面上流動性看起來非常充足,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用于幫助房地產板塊再融資了。資金并未在整個經濟體內部廣泛流通起來,然而,銀行在不斷累積的應收賬款中嗅到了商機:融資和證券化支付。融資方面由四大國有“壞賬銀行”主導。它們曾經只收購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但如今其業務已經延伸至其他困境資產。
在中國最大的壞賬銀行—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2015新收購的資產中有近三分之二(1470億元人民幣)來自非銀行機構。華融在其年報中表示,非銀行資產“主要”是企業應收賬款。在進行多年的試點項目后,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首的8個部委在今年2月公布了政策指導建議,承諾“加快推進應收賬款證券化”以“盤活工業企業存量資產”
香港很多出口企業采用30-40-30支付結構來保持現金流周轉,即客戶在貨物發運前、運輸途中以及交付后進行分批付款。
向歐洲出口中國制造高檔服裝的香港針織廠的董事總經理林宣武表示,他和香港其他出口商在付款方面“求穩”。他通常利用30-40-30結構,即客戶在貨物發運前、運輸途中以及交付后分批付款。
高端制造商的客戶無法轉投競爭廠商,因此它們擁有更大議價能力,但中國很多小型制造商日益面臨困難。這個問題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很多公司依靠關系和裙帶關系做生意。交易對象通常是朋友的朋友或某人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