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業生態,這個詞近兩年開始頻繁出現在業界話語體系中,令人關注。什么叫產業生態?上世紀80年代有物理學家模擬生物新陳代謝和生態系統循環,提出產業生態學,其實那是一門對可持續能力研究的...
產業生態,這個詞近兩年開始頻繁出現在業界話語體系中,令人關注。什么叫產業生態?上世紀80年代有物理學家模擬生物新陳代謝和生態系統循環,提出產業生態學,其實那是一門對可持續能力研究的科學。如果我們借用這個很學術的詞,來比喻制造業的生存狀態和環境,大概就是現在業界流行的詞義了。為什么要重塑產業生態呢?因為當下的生態出現了問題,已經漸漸失去可持續發展的穩定動力。經過10多年的高速發展和近幾年的市場變化,暴露出我國制造業的許多問題,其中“浮躁”是個突出問題。靜不下來,沉不下去,慢不起來,直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彎道超車、一夜暴富的投機心態比比皆是,你銷售額做10億,我做50億,他就100億。這種現象不僅出在下面,也相當程度地表現在上面;不僅表現在經濟界和產業界,同樣也出現在科技界和學術界。上下左右,前端后端,存在范圍相當廣泛,可以說這是一個軟環境的問題,或者干脆就是產業生態問題。
由心態而生態,從精神層面到物質層面,一旦形成氛圍成為環境,矯正重塑就很難。現在經濟運行形勢嚴峻,市場如嚴冬般寒冷,前些年的浮躁心態也因此轉變成對高增長的急切期待和對政府刺激措施的被動依賴,仍然靜不下、穩不住。因此,重塑制造業發展健康生態,應該是中央政府當前重要任務之一。
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受邀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做學習講座,解讀《中國制造2025》。他說:“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至少30年的不懈努力。”有意思的是,題面上是2025,但中央政府的戰略發展路線圖已經部署到2049年,2025年只是第一個10年。且看:第一步,力爭用10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如何將規劃變計劃,計劃變行動,行動變效果,苗圩說,要“積小勝為大勝,一步步扎實往前走”。
越是望得遠,便越是走得穩。當中央政府的戰略坐標在向前伸展30年的縱軸上定位(橫軸為世界范圍)時,左右發展速度的心態便要更加穩重堅實。從大國到強國,還有系列短板要補: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二是基礎配套能力不足;三是部分領域產品質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四是高端產能不足,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而對于真正體現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精尖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生產不足的現狀,我們要有充分認識。認識差距是要正視差距,真正的勇氣來自對現實恰如其分的認知和把握。
由此想到不久前在歐洲國際機床展上見到的一家意大利公司,他們展出的一款可實現無人化運行的自動化加工單元,吸引了業內專家的注意力,用戶買一臺機床就相當于買個工廠。該產品集車、銑、鉆、拉削、磨于一體,結構相當復雜、緊湊,效率極高,每小時可生產530個成品,質量、一致性不合格率在2‰以下。這個公司員工僅幾十人,1985年就開始專注于此類零件的加工。數十年經營,還是幾十個員工,沒有擴大;數十年進步,只是做某類零件加工,沒有多元化。積30年努力,這家小企業所達到的產品研制境界,難道是加個互聯網配個機器人就可以達到的嗎?
可見,要真正抵達2049制造強國的彼岸,我們更需要的是由韌性和定力重塑的健康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