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17日,3噸生產多晶硅的原材料———碳頭料從日本運抵南通百信民用設備有限公司。據悉,目前全世界僅有日本、美國、德國的7家公司擁有生產碳頭料的技術,因此碳頭料一直屬緊俏物資。資源...
7月17日,3噸生產多晶硅的原材料———碳頭料從日本運抵南通百信民用設備有限公司。據悉,目前全世界僅有日本、美國、德國的7家公司擁有生產碳頭料的技術,因此碳頭料一直屬緊俏物資。資源如此緊缺,百信何以受到日本供應商的青睞?“因為我們掌握了多晶硅碳頭料處理工藝中的核心技術———硅碳分離技術。日本客商‘眼饞’我們高品質的多晶硅成品,根據合作協議,百信將銷售一部分成品給日本客商。”百信總經理顧衛東笑著向記者介紹說。 多晶硅是生產太陽能光伏產品的主要原材料,我國每年需求量在..5萬噸左右,但其中90%以上依賴進口。在生產多晶硅的過程中,石墨是必須的媒介,通過石墨導電、加熱,多晶硅才能附著“生長”。但在使用中,多晶硅中不能含有一點石墨。沒有任何“良方”的國內外企業只能用最原始的辦法———榔頭敲擊迫使硅碳分離,這不但造成大量浪費,也極大地影響了多晶硅的品質。
從2003年就與太陽能新能源產業有過接觸的顧衛東,決定把事業重心定在主攻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上。通過朋友引薦,他先后請教了上海復旦大學、東京帝國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等院校的學者、專家,得到的是同一個回答:不可能。顧衛東沒有因此而泄氣。他獲悉,西安有一家企業已能解決這一難題,但技術不是很徹底,這更增添了他的信心。一次偶然的機會,顧衛東結識了從事化學工程的隋聚勇,兩人一拍即合,開始緊密合作。2006年8月,百信成立技術團隊,開始在實驗室進行技術攻關。他們總結前人做過的實驗,從中積累經驗教訓。通過無數次反復實驗,兩個月后,硅碳竟然奇跡般地在百信實驗室實現了分離。
實驗室試驗的成功并不意味著車間大規模生產的成功。由于缺乏可資借鑒的進行硅碳分離的設備,顧衛東的技術團隊又開始了硅碳分離設備的制造,并著手設計一套生產工藝。起初,他們根據實驗得出的數據來制造設備,但是操作并不順利。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他們一次次將原有的數據進行改進、優化,五個多月后,奇跡再一次在百信發生了,他們的硅碳分離設備正式生產運行。
世界性技術難題的攻克,讓百信在行業內聲名鵲起。日本一家生產多晶硅的企業感到不可思議,他們經過30多年努力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關,卻讓百信在短短幾個月內成功突破。國際多晶硅原材料生產企業紛紛向百信拋來“橄欖枝”,尋求合作。由于掌握了硅碳分離技術,百信僅投資1500萬元的高純度多晶硅的年產能便達到了200噸,而在國內同樣產能的多晶硅生產企業,投資至少需2億元,而附帶來的卻是高能耗、高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