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汽車業產能是否過剩?在上周舉行的2014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這個問題再次成為業界熱議的焦點。以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和東風汽車總經理朱福壽為代表的汽車業大佬們對此均表示無需擔憂,而他...
汽車業產能是否過剩?在上周舉行的2014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這個問題再次成為業界熱議的焦點。以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和東風汽車總經理朱福壽為代表的汽車業大佬們對此均表示無需擔憂,而他們對汽車產業規模以及產能問題的樂觀態度,更預示著汽車業新一輪擴產潮或將隨之而來。超2000萬的產銷“強心針”
高屋建瓴的博鰲亞洲論壇對汽車產業的宏觀問題一向偏愛。早在一年前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眾多汽車業大佬就未來中國汽車銷售峰值展開激辯,其中徐和誼給出的答案是3500萬-4000萬輛是上限,這一數值對于當前的中國汽車產業規模來說,則意味著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基于此判斷,今年車企間圍繞產能擴充展開的“軍備競賽”則頗有些如火如荼之勢。
然而,在環境污染、城市道路堵塞的大環境下,限購、限行在一二線城市開始逐步出臺,加上車市整體增速放緩,一系列問題也就隨之顯現。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1日,46家已發布2013年年報的汽車制造業上市公司期末的存貨金額共計860.5億元,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近104億元。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汽車廠商新增的加上原有產能都需要市場來消化,若市場不能很好消化,庫存自然就上來了,隨之財務和管理費用也會增加,“這對于對資金鏈要求很高的汽車業來說壓力很大”。
值得關注的是,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汽車產銷2211.68萬輛和2198.4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8%和13.9%。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則預測,2014年中國汽車銷量將達2374萬輛至2418萬輛,增長率為8%~10%。
這無疑讓一年后又來到博鰲論壇的徐和誼有了更強的底氣。他認為,當前汽車產業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原因是中國千人保有量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他甚至預測到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將達到年銷售3000萬~3500萬輛的規模。
而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朱福壽則表示,當前面臨的環保、交通、霧霾等問題將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放大化了。2013年全國汽車產能利用率約達84%,整體上還處在一個可控區間。同時,他指出汽車產能是屬于競爭性的產能,一定程度上的產能過剩是汽車產業發展最基本的推動力。
今年或新增百萬產能
事實上,徐和誼和朱福壽也代表了業界對于中國未來汽車市場的樂觀預期。如徐和誼看到的是中國城鎮化帶來的巨大需求以及中國車企國際化進程加速帶來的機遇,這些都將會有效地消化產能,他甚至預測,以后產銷量的10%~20%將會進入國際市場,而且未來比例還會更大。
事實上,以北汽和東風為代表的車企已開啟了2014年新一輪的擴產步伐。3月28日,戴姆勒和北汽宣布將深化戰略合作關系,向合資公司北京奔馳聯合投資40億歐元,預期到2015年北奔產能將翻倍,并追加投產一款緊湊SU V奔馳G LA。而北汽另一家合資公司北京現代設計產能為30萬輛的第四工廠也預計今年下半年投建。
與此同時,神龍汽車也啟動了第四工廠的建設計劃,以確保其在2020年實現150萬輛的產銷規模。而在去年7月,東風旗下合資公司東風本田則正式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啟動第三工廠的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在華新增產能將包括上海大眾新疆工廠(一期產能5萬輛)、東風日產大連工廠(一期產能15萬輛)、上海通用武漢工廠等。這也意味著,2014年各大車企在華新增產能累計將達近120萬輛,基本覆蓋行業預期的新增產銷量。
[記者觀察]
擴產應該誰說了算?
雖然朱福壽表示,當前我國汽車業產能利用率整體上還在可控區間,但他也坦言,如果產能利用率到了70%以下,就應引起行業高度重視。他還指出除了近年來汽車產業的高增長使車企大幅擴產外,政府在汽車產能擴張問題上也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鼓勵包括在一些政策的吸引下,車企往往不能理性、客觀、冷靜地選廠址、建工廠,客觀上刺激了汽車產能的過剩。另一方面,國家目前的汽車產業政策,包括產能建設都需要審批,當審批變成一種稀缺資源時,受此影響,汽車廠家的擴產步伐也變得更為激進。
事實上,近年來各地政府競相許以土地、稅收等紅利爭奪汽車項目,全國幾乎所有省份都有汽車項目,一時間產能過剩壓力在肩頭。同時,由地方政府主推的兼并重組卻并未能帶來預期的優質產能整合,如長安重組昌河哈飛的困局。
因此,在汽車產能是否擴大、怎么擴大的問題上,更應該讓決定權回歸產業本身,企業根據市場決策作出的決定才是最正確和恰當的。同時,國家應該推出鼓勵政策去消化汽車產能,而非包辦婚姻般,好心卻不一定有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