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心態(tài),同樣的熱愛
上海某貿易公司技術支持 胡倩、薛青
(注:文章中出現的企業(yè)名稱和人名均為化名
)
“我不認為什么事情都需要一早就規(guī)劃好,然后按部就班的去勞作,人生充滿意外,何不欣賞成功路上的美麗風景呢”,已經工作3年的胡倩的一如剛剛工作時候的樂觀與向上,對工作在涂附磨具技術支持崗位上表示了100%的信心;而一同接受采訪的薛青卻不同意她的這位好姐妹的想法:三年來我進步了很多,但離我的目標似乎還有一段時間,我要做的還有很多。
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又在同一個公司工作了三年,胡倩和薛青戲言兩人的緣分是天作之合,甚至當初連進入河南工業(yè)大學的初因都驚人的相似,胡倩抱定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是納米材料、飛機隱身材料一類的高精端材料專業(yè)的決心,而薛青也聽從表哥的建議,攜著學習模具專業(yè)的希望而來,來到學校的第二天,兩人卻在專業(yè)介紹小冊中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真正專業(yè),薛青一下子呆住了:啊!是磨料磨具,不是模具?
“磨料磨具似乎也不錯,就學這個了”胡倩猶豫了片刻,便決定開始了自己的“磨界”之旅。“磨料磨具是什么?我一定到好好學才是”,盡管薛青始終不太喜歡這個專業(yè),但還是決定認真對待這個專業(yè)。 “只是磨料磨具到底是什么?四年大學我們還是一知半解”,盡管也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盡管也積極下工廠實習,兩人坦言:就像動物園的老虎只能去捕食飼養(yǎng)員扔出的食物,我們渴望到真正的野外生存。看看磨料磨具行業(yè)到底是怎樣的一幅情景,自己的未來能夠在這個行業(yè)中鋪展錦繡?
畢業(yè)的時候,兩人同時選擇了上海的一家行業(yè)貿易公司,薛青說:自己早就想去上海工作,機遇多,發(fā)展空間大。而胡倩卻有點被選擇的意味:上海的公司選中了我,正好我也愿意去上海工作,所以就去了。而這一去就是三年,從2008年的夏天到今天。
上海的日子,充斥著奮斗的激情和挫折的迷茫,看到老師傅在工作現場目光如炬,輕松的解決了一個個技術故障,而輪到自己時卻手忙腳亂,錯誤頻出,引來工作同事的陣陣嘲笑。兩人這才知道什么叫眼高手低,再多的理論知識在實踐面前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兩人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在老師傅和領導眼中“技術不精、動手能力差、怕吃苦”的形象。
于是,公司每周六的學習課程都少不了兩人的身影,盡管許多人都為了周末而選擇了放棄;為了解決一個技術問題,薛青也會在半夜里爬起來看技術資料;向老師傅請教的時候也不再臉紅,感到難為情,而是義正言辭的說:老師能不能再講一遍,剛才沒聽清楚。
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一點一滴的積累讓兩人迅速擺脫了窘境,開始離開師傅獨立出活。砂紙、砂帶、千葉輪、百葉輪…..這些以前在她們眼中冷冰冰的東西成了她們的關愛的焦點,呵護萬分。兩人慢慢積累起了對這個行業(yè)懵懂的熱愛。
“進步了很多,我也能單獨解決一些問題了,有點喜歡這份工作和這個行業(yè)了,只是公司給我們提供的機會還不夠多,一些大客戶的技術支持公司還不放心我們去做,而一般客戶的技術支持我們也是第二梯隊,公司可能是本著穩(wěn)定為上的原則,只是我們也需要機會、鍛煉和進步”,薛青坦言對自己目前的狀態(tài)只能打60分。
“那你們對公司滿意嗎”,記者忍不住問了一個敏感的問題?
“很矛盾的一個問題,我們選擇一個公司總是問公司能給我們什么,我們能在公司學到什么?可是公司的想法確實你能給公司帶來什么,想法上南轅北轍”
“所以我只對我沒達到預期的工作水平相當不滿意,或許公司對我們工作還不滿意呢”,胡倩笑著說。
只是無論怎樣,胡倩和薛青都決定繼續(xù)在磨料磨具行業(yè)中繼續(xù)下去,胡倩說:我還是很想繼續(xù)在這個行業(yè)繼續(xù)下去的,因為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只是想法這東西,說不準哪天的一個什么情況,就會改變你之前的想法了,誰知道呢?薛青卻說:希望在工作崗位上積累更多的經驗,將來能夠又一番作為,可以獨當一面,畢竟四年的大學學習和三年的工作實踐讓我對磨料磨具行業(yè)有了依賴和喜愛,不敢說比其他人多,但至少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