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陶領域的多數專家認為國內特陶產品質量提升不上去,很大程度與特陶粉體的制備水平有關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然沒有好“米”,也燒不出“好飯”出來。
在粉體圈組織的2106上海特陶會議上,山田研磨材料負責技術的副總經理周強先生,就針對碳化硅陶瓷微粉的質量控制問題做了專題報告,把企業自身的經驗與行業朋友分享,這種現身說法的精神,我們確實應該點贊。
本文節選報告部分內容,與朋友分享。希望大家對特陶粉體的質量控制有新的認識。
一、國內碳化硅陶瓷粉體企業質量控制現狀分析
1、技術提升困難
目前該行業的碳化硅微粉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研發機制,更缺少研發的投入,基本上遵守老的生產工藝,采用老的生產設備,普遍現象是設備陳舊、工藝提升滯后、無技術研發人員,不但如此各個企業間更缺乏橫向的交流,相互保守,希望以此做到技術保密,其實各家的技術水平都是大同小異。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2、缺乏質量控制的檢測設備、粉體企業無法與下游企業有效互動
目前碳化硅陶瓷微粉企業基本上只是具有粒度檢測的設備,而且多為國產設備,對于檢測其它質量指標的檢測設備嚴重困乏,如比表面積、各種微量元素成分分析的儀器。
所以大多只是按照下游需求提供相應的粉體產品,對于高純超細粉體的概念有理解,但無法進行有效的質量檢測和控制,無法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高端碳化硅微粉。
另外因為缺乏檢測儀器,質量控制被動,沒個批次的產品很難保證穩定,但碳化硅陶瓷產品的升級一定是離不開粉體原料的升級,高純超細碳化硅微粉生產也是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因此,誰掌握了質量控制的手段,誰擁有相應的檢測儀器,誰就能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而國外企業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國內采購商基本也是處在弱勢地位,出現產品質量問題,也很難與國外供應商形成有效的互動。
3、無法滿足高端需求市場需求
國內生產企業大都依靠低價競爭占領市場,由于銷售價格直逼生產成本,企業對于高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終導致國內產品一直在走低端路線,缺乏研發和強力有效的管理機制,導致小企業的成本控制和研發水平嚴重滯后,這又反過了影響企業的進一步提升,成為相當一部分企業發展的死結。
另外由于企業利潤微薄,只能勉強維持,對于企業的環保投資更是保守,企業普遍缺乏長效發展的潛力,形成惡性循環的死結。低價、環保壓力成為相當一部分小規模企業兩個包袱。
二、國外碳化硅陶瓷粉體企業質量控制現狀分析
1、國外企業建立了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
國外發達國家的碳化硅陶瓷粉體生產企業普遍建立了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不但擁有全面的質量檢測設備,而且產品型號分門別類,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建立不同產品質量模型,有效滿足下游客戶的質量需求。
日本的碳化硅工業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特別是碳化硅精細陶瓷制品行銷世界各國,取得良好的信譽和較好的收益,其實日本企業成績的取得與他們對于碳化硅粉體產品的質量控制是分不開的,注重對原料的質量的控制,才造就了高質量的陶瓷產品。
2、國外產品普遍追求高端和環保
國外產品除了在產品質量方面嚴格按照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加工和生產外,還在產品的環保以及質量可追溯性方面注意很多,這些很值得中國企業來學習。 發達國家企業非常注重低碳環保,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產品品位從而提高附加值。所以發達國家粉體生產的企業對于低品級的產品基本沒有涉足。
三、行業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碳化硅陶瓷粉體制備企業發展趨勢體現3點,
1、行業內部企業數量眾多,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
2、碳化硅陶瓷微粉需提高技術,增加節能環保,進行整合。
3、結構行業整合也將成為趨勢。
整體承包模式有助于進一步降低成本,保障生產的連續性、穩定性。
1、以α-SiC為主體,引人注目的是高純度和超微粒SiC,在品位方面發展β-SiC。
2、與下游企業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能夠根據客戶需要量身定做產品,從而提高產品的綜合性能。
作者:山田研磨材料副總經理 周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