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從2011年跌入低谷后,都一直是在艱難前行,而在2015年底,光伏產業總體呈現出穩中向好趨勢。但同時,光伏產業的持續發展還面臨國內產能過剩、國外貿易保護主義以及低價傾銷的內憂外患。
本文就針對光伏產業鏈的一環,多晶硅產業進行分析。
首先,從上游硅料生產來看,面臨海外低價傾銷沖擊,優質產能相對不足。下游電站投資的回暖,直接帶動上游多晶硅企業的生產飄紅,全行業開工率達到85.4%。2015年,我國多晶硅產能達到18.8萬噸,多晶硅產量達到16.5萬噸,同比增長21.3%。同期,國外多晶硅進口量在我國國內的市場份額持續下滑至40%左右。
2013年以來,我國多晶硅行業集中度顯著提高,超過萬噸產能的企業達到六家,占全行業產能的比重達到76.6%,其中,江蘇中能產能為6.8萬噸/年,占比36.2%。行業產能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從2014年的84.6%提升至90.9%(如表所示)。部分企業已突破國外企業的技術封鎖,掌握了完全自主權的多晶硅生產技術,并初步具備實現進口替代基礎。
但同時,我國多晶硅行業還存在一些技術和市場性難題:
1一是技術上雖突破了海外封鎖,但正遭到來自美國、韓國和歐盟企業低價傾銷的沖擊,2015年有11.6萬噸國外多晶硅進入中國市場;2二是總產能相對過剩,但優質產能不足。成本低于25美元/公斤的多晶硅優質產能不足,在進口多晶硅的低價沖擊下出現了全行業虧損的狀況;3三是在多晶硅電池設備方面,國內還不能實現完全自主配套。如硅片金剛線切割設備、多晶硅電池的制絨、濕法腐蝕設備和自動插片機設備等,主要依賴進口